第941节
日期:2013-11-0600:22:53
2013/11/5
拜唐诗所赐,龙城之名在中国的知名度颇高。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唐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对于与汉朝在北方面临同样局面,又都有力量进行反击的唐朝来说,汉匈之战的很多事迹,自然会借来抒发情感。不过就这两句唐诗来说,却有一个千古疑案,那就是“龙城飞将”到底指的是谁。
单就一个“飞将”来说,很自然的大家就会想到被匈奴明确畏之为“飞将军”的李广了;然后若以“龙城”来论,那诗句所指向的,最有可能的就是曾经直捣龙城的“卫青”了。揣度唐人的心理,李广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使匈奴数年不敢来犯,但卫青的功绩在于主动进攻,并视对手腹地如无人之境,应当更能为时人所崇拜。当然,更大的可能性是,“龙城飞将”并非单指一人,而是龙城.飞——将,指向的是卫青、李广两人。如此将、帅,攻、守结合,胡人自然不敢轻言南下了。
好了,言归正传,毕竟这不是一个文学考据的帖子。其实从地缘角度考据,最大的谜题并不在于谁是匈奴最惧怕的汉将,而是卫青所破之龙城究竟在哪。作为匈奴人祭祀天神的场所,历史有明确记载的龙城,是在漠北色楞格河盆地,今天杭爱山麓的鄂尔浑河上游一带(今蒙古“哈拉和林”)。然而经过测距我们会发现,漠北龙城与卫青出发的上谷郡之间,直线距离约有1200公里。很难想象,一支带有被动反击性质的军队,能够在匈奴腹地横穿1200公里(中间大部分还是大漠戈壁),直取对手的核心之地,然后在斩杀七百人后再全身而退。
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卫青所攻击之龙城并不是在漠北,而是在漠南。鉴于匈奴自视对汉朝拥有强大优势,并且也实际占据了阴山以南,云中、雁门、代郡等边郡的部分地区。因此为了方便这些在漠南游牧的部落每年五月祭拜天神,在阴山乃至燕山西北麓设置一个新的祭祀中心也是很有必要的。
很多朋友一定希望,我在地图上明确标出这个南“龙城”的所在。不过对于一个由游牧民族所立(在当时很可能就是一堆帐篷,再加一堆石头了),后来很快又因为汉帝国反击,而弃之不用的圣地,我们并没有办法为之准确定位。然而,结果卫青的出击方向来看,大体的方位还是可以推理出的。
所谓“上谷郡”,从地理结构上,主体就是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相接处,由西至东一系列盆地的集合体,再加上华北平原西北角的一小块区域(今北京昌平地区),用以在地缘上紧密与华北平原的关系。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这条盆地带应该自河北的万全县起,向东包括张家口、宣化、涿鹿、怀来、延庆等地。
阴山——燕山一线的边郡结构,在战国后期就已由燕、赵两国定型了。我们之前也曾经花过不少笔墨来解读,所以印象模糊的朋友可以按目录回看相关内容。以上谷郡的地缘位置来看,卫青和后来北出上谷的汉军,北上攻击匈奴的话,他们最有可能出击的位置,是由今天张家口市的位置,向北翻越燕山余脉——野狐岭,然后进入今天河北省张北县境内。
今天从张北县境,沿燕山山麓向东北延伸至丰宁满族自治县北的这条草原地带,被称之为“坝上草原”。由于能够直接承接燕山之水,即使在中央之国大部分地区,整体自然环境远不如古典时期的今天,这条燕山西麓草原带也仍然一片宜人景象。
从地理环境和位置上看,坝上草原无疑应该是内蒙古草原的一部分,也自然应该是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然而由于整个山西高原、张家口盆地之北,都处于阴山——燕山相接地带,两山的山势在此都已走弱。因此自战国起,中央之国都努力将防线延伸,借助两山在内蒙古高原延伸的一些丘陵,构筑长城防御体系(大致就是今天河北张家口地区,向北与内蒙的交界线了)。
尽管在赵、秦时期,坝上草原已经被纳入了长城的保护范围,然而由于匈奴一直以来的强势地位,汉帝国并没有机会,真正控制这块上谷郡的北部领地。事实上,在龙城之战前,即使是张家口盆地一带,帝国也无法建立真正的统治(上谷郡当时的控制线,应止于宣化盆地)。就象吕北山地腹地的武州山,阳高——天镇盆地北部的苏木山,成为了雁门、代郡的北部控制线一样。
日期:2013-11-0600:24:29
以卫青的出击范围来看,出上谷后进入坝上草原,沿燕山山麓向东北方向攻击前进,应该是他此行的方向所在。而阴山东部的阴南、阴北丘陵(大致对应今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当地称前山、后山地区),则属于雁门与代郡的搜索区域。至于由云中郡出击的那一万兵马,自然是以河套地区为攻击方向了。
既然卫青的攻击方向,是燕山的山前草原,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龙城的位置,就是在今天的坝上草原呢?只能说这种可能性有,但从匈奴人的角度来说,将如此重要的圣地,放在对手的长城防线以南,并不是件稳妥的事(虽然汉帝国暂时无法控制长城防线)。也就是说,卫青沿燕山山麓,再向东北方向渗透一些,找到漠南龙城的可能性会更大。
向东北方向步出河北境内的话,行政上我们将跨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行政范围。而同样燕山直至大兴安岭(南段)西麓的这条草原带,则可以称之为“锡林郭勒草原”。无论从历史情况,还是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我们都可以看得出。这条草原地带是稳定处于游牧民族势力范围的。而有了足够“厚”的燕山主脉庇护的中原王朝,也并不没试图在此建立长城防线。
尽管卫青所破之龙城,已经很难有遗迹尚存了。不过地缘研究的优势就在于,它所参考的是一些相对不变的恒量。也就是说,鉴于中央之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地缘博弈,实际上是一场起自战国后期,长达二千多年的轮回。在地理、环境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既然那些由中央之国确定下来的地缘要点能够延续下来。那么草原游牧体系,在作出相关选择时,也同样有可能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当年匈奴人在燕山山麓所选定的,祭天圣地,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同样有可能被后世的游牧民族所看中。
按照这个思路在锡林郭勒草原寻找的话,我们很快能够在这个草原地带的南部,找到一个草原之都——元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这个曾经为蒙古人所看中的草原枢纽所在,与漠北匈奴龙城所在,在地理结构上颇为相似,都处于山麓丘陵盆地之中的草原地带。外有山地护佑,内有大河流过,如果草原上来有人看风水的话,相信一定会认为这种地形、环境会是风水宝地。
以匈奴内部三大板块的划分来看,锡林郭勒草原属于匈奴左翼,也就是一般作为单于继承人的“左贤王”势力范围。这一区域在匈奴坐大之前,是属于东胡部的游牧区。而作为东胡后裔的蒙古部落,也正兴于左贤王故地。如果蒙古人在南下之时,是按照与匈奴左翼部族相同的地缘逻辑,来定位自己在漠南政治中心的话,我们并不应该感到奇怪。
当然,目前并没有考古证据指向后来的元上都,就是卫青所破匈奴“龙城”之所在。不过却有研究者认为有史料记载,卫青从上谷郡出击,出上谷后约700里可见龙城。虽然我个人并没有找到史料出处,无法确定这个距离是否被记载下来。但今天如果从宣化出发,经张家口市——张北县,沿207国道直至上都镇的话,我们会发现交通距离为290公里,折合汉里的话,恰好约为700里。
综上所述,卫青所破之龙城,应该是匈奴左翼部族在漠南的祭祀所在。由于匈奴地域实在太广,内部各板块都有自己的祭祀中心也很正常。后来河西之战当中,霍去病也曾经将“休屠祭天金人”收为战利品。鉴于左贤王部在匈奴体系中的继承人地位,以及提振士气的需要,将卫青所破之匈奴左翼之祭祀中心,概称为“龙城”并无不可。
单从双方的损失来看,汉军这次动用四万骑兵所发起的春季攻势,应该算是赔本买卖了。虽然卫青部攻入龙城,斩获了七百人,但仅仅北出雁门的公孙敖部,就损失了7000人(更别说还有李广部的损失和被俘了)。尽管此时的汉帝国家大业大,能够承受数倍于匈奴的人员损失,但这个费效比也是难以承受的。如果用这个损失来衡量日后以斩获为唯一目的漠北诸战(因为不可能据地),那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角度都算得上是完败了。也正因为如此,卫青的这次突袭才会被大书特书(甚至因此而封关内侯)。
然而从地缘角度看,这次反击还是有很大收获的。因为在此之前,尽管雁门、代郡、上谷诸郡都把行政边界划到了秦人所连接的燕赵长城一线。但实际上,这些边郡的北部地区都已经算是匈奴内地了。通过这次反击战,汉帝国的实际控制线终于向北推进了。根据历史记载,最起码卫青此役经略的上谷一线,将实际控制线推进到了张家口市一带(公元前129年,在此设广宁县)。
龙城之战算是帝国将星卫青初试锋芒之役,不过无论汉武帝和匈奴单于都明白,这一切都只是开始。一系列更加激烈的汉匈之战,也即将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注:明天会为龙城之战做张图。除“龙城”之外的地标,可参看《马邑之围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