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节
日期:2013-07-0400:06:02
青藏高原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板块。尽管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多关于青藏高原的地缘标签,但真正了解这片土地地缘结构人并不多。不过这片神秘的土地,在今天却是一个热点,不仅引得国内众多小资、伪小资趋之若鹜,更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这其中很大成份,是因为青藏高原及其高原土著所代表的宗教、政治含义。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单就这将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世界最高的平均海拔来,就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与青藏高原将近三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世界屋脊仅仅养活了一千多万的人口。其中称得上原住民的藏族不过六百万,仅仅相当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的人口。这意味着,这片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面积还要大的高原,其实真正能够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是非常稀少了。而找到这些核心板块的所在,就是我们今天的任务。
提到青藏高原的地缘政治作用,除了那巨高的海拔,让拥有它的中央之国备感安全之外,高原最为让地缘政治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就是“亚洲水塔”的称号了。这意味着,中央之国不仅能够让长江、黄河这两条母亲河,完全在自己的国土内流淌,同时还有机会通过那些流入境外河流,对周边国家施加地缘影响。而在我们寻找青藏高原核心地理单元的时候,河谷低地同样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是那些能够外流入海的河流,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我们之所以那么关注一条河流,是否能够归流入海,是因为这样的“活水”是最有生机的。从技术角度看,一条内流河流几乎不可避免的会将它从上游带来的矿物质,沉淀在下游地区。不管这些盐份是以盐湖还是盐碱地的形式,出现在人类面前。对试图开发它的人类来说,都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在解读过中亚那片完全的内流之地后,相信大家对这一点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看,亚洲腹地之所以有这么多内流河,是因为这一区域受高山阻碍,且远离海洋。没有足够的降水来淤高低地、冲刷出可以接入海洋的河道。
不管因果关系如何,天山南北的干旱环境已经是人力无法改变的现实了(只能微调)。对于天山南麓的塔里木盆地来说,它最应该责怪的并不是挡住了西风的天山山脉,而是让印度洋水气几乎无缝可钻的青藏高原。如果当年牟其中或者葛优的想法再疯狂点的话,他们想到的也许就不是给喜马拉雅山炸个口子,为青藏高原导入印度洋暖湿气流,而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青藏高原上撕个口子,想办法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送水了。这样的想法当然非常天真,也没办法忽悠到人的。所以整个塔里木盆地不管在现实还是臆想中,都享受不到印度洋的风了。最为大胆的想法,无非是把高原东、南部那些“外流”河之水,调进这片沙漠之地罢了。
这些打青藏高原之水主义的民科,所推出的方案到底可不可行,在论证时有没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不是我们今天要展开的话题。不过研究类似方案的人,一定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青藏高原之水,主要集中在东、南边缘。而与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相接的西北部分,所搜集到的淡水,能供给自己都十分困难。从地理结构上看,这种情况并不让人意外。以位置来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还是有机会享受到太平洋水气的影响;而它的南部,也是最有机会受到印度洋个青睐的区域了。在这种情况下,高原的西北部不悲剧,谁悲剧呢?
影响青藏高原西、北部降水的,除了与海洋的距离以外,高原内部的地形结构也起了很大作用。尽管在很多地图上,整个青藏高原被描绘成一片白色之地,看起来象是一整片起伏不大、顶面平坦的原地。但事实上,这片高原上面也是山脉纵横,几条东西纵横的巨大山脉,将整个高原切割为了相对独立,环境各异的地理单元。这些为青藏高原及其内部板块,划定地理边界的山脉,主要有如下几条:北线的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中线的唐古拉山脉;中南线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东线的横断山脉,以及南线的喜马拉雅山脉。
无论是太平洋还是印度洋,想要越过高原东、南部那些山脉,将水气输送到西、北部地区都是十分困难的。在这场水气阻击战中,南线的喜马拉雅山脉要显得更为霸道些。这条世界最高山脉,在高原南缘所形成的完美弧线,成为了阻挡印度洋水气的一道天然屏障。当然,这并不是说印度洋水气就完全没有缺口登上这片高原了。只是当它们想尽办法,渗透到喜马拉雅山北麓时,就会发现还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所筑起的第二道防线,阻碍高原腹地获得降水。
相比之下,青藏高原东部的山脉,就没有那么霸道了。高原东北部,实际上并没有高大山体阻拦。当然,在横跨了整个东亚半岛之后,太平洋也没有多少水气能够输送到此了。不过,这已经足够在高原东北角,打造出一个比较优势明显(高原内部比较)地理单元——河湟谷地了。至于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也并没有隔绝高原内部获得水气的希望。基于横断山脉的结构以及方位,它即可以拦截到太平洋、印度洋两方面刮过来的水气;又可以让这两大洋的水气,顺着河谷爬升,输送到高原腹地。这种方式,比单纯的不设防还要输送的更远。所以我们会看到,借力横断山脉的长江、怒江、澜沧江,要比黄河的源头更加深入高原腹地。
当然,即使是有了横断山脉的帮助,高原西北部占据整个青藏高原面积一半的区域,还是没有办法蓄积出足够的淡水外流了。这些内流区中的流淌的有限降水,最终的归宿地只能是一个个或有水,或干涸的盐湖。加上高海拔对环境的影响,你几乎不能指望这样的土地,能够成为人类生存的乐土。
简单来说,高原西、北部的这片干旱的内流区,可以被划定为一高一低两个部分。高的部分指的是西北部介于昆仑山脉与冈底斯山——唐古拉山之间的“藏北高原”。这片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约700公里,平均海拔4500公尺的高原,可以说是高原中的高原,屋脊中的屋脊。就象西帕米尔高原西北部的科学院山,之于整个帕米尔高原结构中的地位一样。只不过,藏北高原的位置太过悲催,并没有机会象科学院山那样承担水塔的作用。这无疑也大大降低了这片核心高原的地缘价值。只是凡事有一弊必有一利。尽管藏北高原目前对人类生存作出的贡献甚少,但缺少了人类的干预,这里却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那些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动物种群,如藏羚羊、藏野驴等,成为了这片干旱之地的守护者。
藏北高原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地理单元,当属其东部的可可西里了。而它之所以被大家知晓,正是因为人类试图以一种最原始的方式,榨取这片高原的经济价值。我们不知道,藏北高原上这些野生动物,对古典时期的高原土著经济,是否也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藏北高原一定不是我们所寻找的,青藏高原地缘意义上的核心板块。
同样被我们排除在外的,还有昆仑山脉与阿尔金——祁连山脉之间的区域。这一区域也就是我们刚才所指的“一低”板块。对于这片以相对低地状态而存在的地理单元,我们可以称之为“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板块。相比之下,位置更靠西,低地纵深更大的柴达木盆地,情况要更为恶劣。这片盆地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就是覆盖湖底的盐了。如果当日怕被日本枋辐射影响的人到过这片土地,相信就绝对不会花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钱,去参与那次抢盐风波了。
相比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区的情况就要好上许多。依靠周边相对紧密的山地集水,青海湖至今还是中国最大的湖泊。而那些为青海湖补水的内流河,在维系这个圣湖存在的同时,也为对生存条件要求不高的游牧部落,提供了小规模游牧的机会。然而,虽然有诸如青海湖流域这样的单元,为游牧民族提供生存机会,但总的来说,青藏高原上的内流区是没有办法承载高原土著希望的。如果适应了高山反应的土著,希望让自己强大起来,并将影响力扩张在高原以外地区的话,他们的希望就只能在东、南边缘那些外流河地区。那么这些外流区内部究竟又可以分为哪些板块,每个板块的地理基础又是什么,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