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节
日期:2013-05-2111:53:53
很久没有地缘政治上的大事件了。昨天中印两国共同倡议的“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算是一件。结合那句“作为友好的邻邦,我们相互都不会做损人并不利己的事情”。中印两国由战略对抗,走向战略联合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中、印两国在今后的合作当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边境问题)。今天仅就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地缘意义做个解读。作为中、印两国的共同邻国,缅甸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这一点我们在国际部分也详细解读过了。由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阻隔作用,中印两国核心区陆地沟通的最有效途径,应该是经由缅甸。然而作为中国既定地缘利益区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是沿当年的中印公路,打造“中——缅——印”战略通道,势必会开门将印度势力引入东南亚。换句话说,会让中国的地缘利益受损。现在将隶属南亚板块的孟加拉国加进来,则可有效对冲这一影响。相当于两个大国,各自交出一块利益区作为连接纽带共同经营,整体上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从战术背景上来看,中印两国(尤其是中国方面)之所以能够达成共识,是因为缅甸开放在即。在缅甸必然开放大门的形势下,中国方面在缅甸固有的影响力,肯定是会受到影响的。即使不将印度作为利益链的另一端引入,美、日等海洋国家,也一定会强势介入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印两国通过一条国家合作层面的经济走廊,将南亚、东南亚、东亚三大板块串连起来,相当于在维护双方共同的利益。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在表明“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观念。
让孟加拉分担原本应该完全由缅甸承担的连接任务,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主通道的选择了。为了将缅、孟两国的核心区串连起来,也为了最大程度避免海洋国家登陆渗透(更为了避免印度和缅甸的直接对接)。所谓要想富,先修路。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角度,在四国之间修建一条连接通道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而所谓的经济走廊,也将沿线分布。由于这条通道,应该是中、缅、孟、印的连接顺序,所在在公路、铁路线路的选择上,应该会走沿海线,而不是走缅北穿越而过。具体的选择应该是孟加拉首都“达卡”——最大海港城市“吉大港”——缅甸最大城市“仰光”——缅甸首都“内比都”。另外两端则是利用现在线路分别与中、印两国相接(中国方面的终点应该是昆明)。当然,在四国合作的大背景下,通过缅北连接印度东北地区的线路,也会一定程度受益,但其战略价值将大打折扣了。
日期:2013-05-2323:18:53
从楼兰一路起来,我们已经沿塔里木河一路向西,走过了:孔雀河、轮台、渭干河——库车河、阿克苏河,四个绿洲带了。除了因此而了解了这些绿洲的前世今生以外,我们更从地缘政治角度,理解了两个“师市合一”的行政区:铁门关市、阿拉尔市,究竟有何地缘价值了。虽然说能够让这两个人口容量达到20万的城市生存下去的基础,是有足够的水资源可以调用。但最终能让这两片原本的荒漠之地,出现在行政版图上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们可以分别控制两个十字交叉枢纽点。
对于在沙漠中穿行的张骞来说,在离开阿克苏河流域,沿着塔里木河继续向着大月氏方向进发时,心目中肯定在期待着下一个绿洲城国的出现。然而这一次,造物主却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在将近千里的路程当中,并没有农业绿洲的出现。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张骞和他的随从,就必须忍受干旱之苦了。塔里木河及其沿岸茂密的胡杨林,足以让这位汉使获得补给。让我们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如此漫长的距离里,没有从事农耕的绿洲城国出现。
根据以前的经验来看,最容易产生绿洲的地方,并不是流域的干流,而是支流的两侧。比起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干流河道(想想黄河下游),这些与山地距离不远的支流,流域范围要稳定的多,也更容易被开发成为稳定的人类聚居地。那么在阿克苏河之西,是不是很快又能出现一条由北向南,由天山南坡流下的大河呢?答案是否定的。而这也是阿克苏绿洲以西,千里范围内没有绿洲城市出现的直接原因。
要想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要先来看看天山南麓的特殊地形。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天山南麓整体存在一片海拔相对不高,平均海拔约在2000米的山地。这片在高度上介于高山与丘陵之间的山地,与主脉配合形成了狭长盆地区,成为了主脉与平原地带之间过渡。而我们在天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沿,以及阿尔泰山南麓,却很难看到类似体量的,盆地结构的过渡带。在西域,这种类型的山地,往往被缀以“塔格”之名。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之标注为“塔格地带”,或者塔格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