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节
日期:2013-05-0900:29:59
龟兹能够崛起,并在沙漠的边缘形成规模化的绿洲,却勒塔格的存在功不可没。它象一个漏斗一样,将东西纵深超过三百公里的天山集水区(南坡)所融化的雪水收集到了一起(年平均径流量,达到三十亿立方米),集中输送给了却勒塔格南麓的平原地带。不过,木扎尔特河——渭干河,并不是唯一为这片下游绿洲带作出贡献的河流。因为这个漏斗的下方并非只有一个孔洞。在渭干河东侧约三十公里处,还有一条河流在帮助导出拜城盆地东部之水,这条河流就是“库车河”。
从地形结构上看,库车河之所以未能在拜城盆地中,就与木扎尔特河合流,主要是盆地东部地形相对复杂。山地阻碍使得库车河所收集到的雪水,在离渭干河还有一定距离时,就独觅得一条山谷,向南穿出却勒塔格了。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两条相隔不远的河流即使没有最终在下游交汇,它们各自所拓展的绿洲也很容易连成片,并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形成提供的基础。
由于却勒塔格南部的绿洲带,并非只由渭干河冲积而成的。所以这片两条交汇而成的绿洲带,地理标签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当然,由于两河相距不远,在龟兹立国的年代,库车河可能也曾经汇入过当时的“龟兹川水”,并随之最终注入了塔里木河。不过,库车、渭干两河到底算不算同一水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下游地区能够无缝对接,共同打造出一个统一的地理单元来。就象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就算在上古时期没有合流(现在在下游合流成了一段阿拉伯河),也能因下游绿洲相接而共同打造出了两河平原;而有山脉阻隔的湟水、大通河,虽然一直相接并共同汇入黄河,但湟水河谷与大通河谷,从来都是两个独立的地缘板块一样。
对于龟兹人来说,尽管为其领地提供珍贵水资源的,主要是渭干河流域。不过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更愿意把库车河视作母亲河。因为当日的龟兹王城——延城,就在库车河畔的“库车县”。如果说,整个渭干河——库车河流域,曾经内部发生过部落博弈,并最终统一的话。最初的龟兹部落可能就是崛起于库车绿洲的。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了,因为在张骞和汉帝国到来之前,龟兹人已经完成这个进程,形成统一国家了。对于汉帝国来说,他所需要面对的,是一个人口八万,壮丁两万的西域大国。
以绿洲面积、人口数量来说,龟兹东面的轮台(乌垒)显然与之不是一个层面的国家。如果没有汉帝国的直接保护,复国之后的乌垒是非常容易被龟兹所吞并的。这种情况,在东汉之后也的确发生了。终汉一世,龟兹对于汉帝国的忠诚度,也远没有那些小国高。这当中,匈奴对天山南麓的渗透,固然是主要原因,龟兹在选择盟友,还有更多的选择也是一个原因。
在我们的印象中,西域似乎就只是匈奴、汉帝国之间博弈的战场,其它国家基本都处于这盘棋局上的一颗棋子。不过,我们不要忘了,占据天山北路最为丰美草原的,并不是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而是追杀大月氏至此的乌孙。单从地缘关系来说,如果没有匈奴在北方的压力,乌孙人会更有机会渗透天山南麓。如果乌孙想渗透天山南麓的话,从尤尔都斯盆地,沿开都河而下进入焉耆盆地,然后再出铁门关的路径是一种选择。而另一种选择,就是从伊犁河谷的精华所在,也是乌孙核心部落最有可能直接经营的板块——特克斯河谷,直接向南穿越天山主脉,切入天山南麓的中段。而当乌孙人寻路下山之后,会发现他们已经处在龟兹所控制的拜城盆地了。
连接乌孙和龟兹的这条孔道,叫作“夏塔古道”或者“乌孙古道”。无论叫哪个名字,其实都是从乌孙的角度来命名的。这也很自然,谁让龟兹的实力虽然可以在天山南麓称霸,但与乌孙相比又不在一个层级呢?基于对强者的重视,无论对于政治家还是商人来说,都会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条帮助他们通往乌孙的道路。
相比“乌孙古道”之名,“夏塔古道”这个标签,能够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地理信息。因为“夏塔”本身也是一条河流的名称,一条自天山分水线起,向北注入特克斯河的河流。也就是说,如果乌孙人想从伊犁河谷,或者说特克斯河谷,向南横穿天山进入塔里木盆地的话。夏塔河能够帮助他们最大限度的接近分水线。而在翻越分水线山口之后,接下来的旅程,就要指望天山南坡的河流了。这条帮助乌孙人对接塔里木盆的河流,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在刚刚的内容中它才出现过。它就是“木扎尔特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