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节

    日期:2013-02-1802:32:06
    与中游地区还能从周边山地补水的“泽拉夫尚河”相比,卡尔希河就没那么幸运了。在古典时期的技术条件下,它的下游地区并没有足够的湿地,来支撑布哈拉那样的绿洲存在。和大多数从系出天山的河流一样,雪水从高地奔流而下,在山前形成的冲积扇平原是卡尔希河流域的精华所在,也是开发绿洲农业、建立“城国”的希望所在。在现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行政版图上,矗立在这片绿洲上的城市叫作“沙赫里夏勃兹”。不过就整个卡尔希河来说,其现在地缘中心现在却是在卡尔希河下游的“卡尔希城”(地理范围为卡尔希草原的“卡什卡达里亚州”首府)。
    如果以卡尔希城的位置来说,它的确是整个卡尔希草原的地理中心。不过我们刚才也说了,就其本身的水资源状况来说,却并不足以在古典时期的地缘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与撒马尔罕这些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相比,卡尔希所在的卡尔希河下游,一直要到14世纪才有机会因交通需要,而成聚集定居者。
    真正让它及整个卡尔希城有机会成为卡尔希地区地缘中心的原因,来自于工业技术的运用。在俄国人成为整个中亚地区的主人后,他们在中亚大规模的开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苏联时期)。以使得那些“白白”流入沙漠、咸海的雪水,能够将那些地势平整,介于原始绿洲和沙漠之间的半干旱草原,转变成为高产的灌溉农业区。在这种思维指导下,锡尔河中游、卡尔希河下游半干旱的“南饥饿草原”、“卡尔希草原”,都升级成为了农耕区。而锡尔河、阿姆河、泽拉夫尚河之水,则成为了润泽这些草原的源头。
    在卡尔希草原被大规模进行农业开发之前(也可以说是整个古典时期)。史称“渴石”的沙赫里夏勃兹,才是卡尔希河流域的地缘中心。对于渴石或者沙赫里夏勃兹两个名字,知道的人应该不多。不过提起建立了帖木儿帝国的“跛子帖木儿”来,相信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大多都会有印象了。
    在世界历史中,帖木尔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他以卡尔希流域为起点,建立了一个与波斯帝国、塞琉古王朝重合度颇高的帝国。并且顶着蒙古黄金家族后裔的名义,入主了印度西北部地区。这对于以蒙古帝国为荣的一些人来说,又间接增添了兴奋点。毕竟以此逻辑来看,蒙古人及其后裔,在中世纪所征服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应该模糊归属于华夏文明。
    事实上,即使认定蒙古帝国的荣耀应该归属于中央之国,帖木尔帝国的建立也应该被归类于中亚突厥人的崛起。只不过成吉思汗在欧亚大陆史无前例的那次征服,使得后来的游牧政权,愿意与其建立历史渊源,并试图以此来继承他的政治遗产罢了。不过如果要说帖木尔帝国,就此与中央之国一点关系没有,也是不尽然的。因为这个突厥血统的征服者,生前最后一个愿望就是“回到”突厥帝国曾经染指过的东亚,与当时的明帝国一战(即使在今天,以突厥帝国继承者自居的土耳其,也一直宣称“从亚得里亚海到中国的长城”都是他们的利益区)。只不过随着他的离世,没有继承者愿意再去实现这个宏伟愿望罢了。
    单一地理结构来看,卡尔希河流域的命运很显然应该和泽拉夫尚河流域捆绑在一起。我们也可以将突厥斯坦山和阿赖山所共同庇护的这片地区,称之为“泽拉夫尚——卡尔希盆地”。就这两条河流的关系来说,应该是很有机会被同一族群或者政权所覆盖。其中绿洲条件最好的撒马尔罕是最有机会成为整个板块的地缘中心。事实上,在帖木尔开始在中亚地区的征服后,也的确将都城设立在了撒马尔罕。
    然而以我们所用来解读中亚地缘结构的历史时段来说,帖木尔时代还是过于置后了,它所提供的证据并不一定能够证明,在张骞到来之时,整个“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也会拥有类似的地缘结构。提出当时或者相近时代的历史证据,会更有利于我们从大历史角度,来定位这个板块的地缘属性是否稳定。而对于希望看到这一点的朋友来说,其实也并不会感到失望。因为在下一节的内容中,消失以久的大月氏人即将出现在泽拉夫尚——卡尔希盆地。并且作为与“大月氏”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两个曾经出现中央之国历史中地缘标签:粟特和昭武九姓也即将出现。
    日期:2013-02-2100:45:44
    在大月氏人被乌孙人从天山山地草原地带赶了出来后,他们选择的逃亡路线是顺着天山山脉继续西迁。当然,如果他们愿意,沿楚河或者锡尔河向西,去竞争哈萨克丘陵地带的草原也是一条路。那样的话,他们或许就有机会代表亚洲游牧势力进入南俄草原,并影响欧洲历史进程了(这个开先河的机会,后来被称之为“上帝之鞭”的匈奴人拿到了)。不过,后来大规模进入欧洲的亚洲游牧民族,多是沿草原条件相对优越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与哈萨克丘陵北部相接的草原地带西进,穿越乌拉尔山与里海之间的缺口进入欧洲的。而对于本来想在伊犁河谷休养生息的大月氏人来说,这条线路却已经彻底被匈奴人在北部封堵住了。如果一定想向欧洲方向迁移,就必须经由哈萨克丘陵南部那些荒漠地带。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继续沿天山山麓前进会是最安全的方案。
    继续被迫迁移的大月氏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很快他们就要翻越一条重要的地缘分割线——卡拉套山了。对于他们来说,当时最大的感觉可能是方向上的。因为之前的迁移方向,一直是沿天山北麓向西。而越过卡拉套山进入锡尔河流域后,再想第一时间获得那些高山雪水的话,就必须由西向南调整方向了。在卡拉套山以南,大月氏人并不会感到不适应。那些从天山流淌而下的雪水,会继续在山坡、山前滋养出草原来。问题在于,卡拉套山以南的气候,已经具备绿洲开发的条件了。即使没有马其顿、波斯这两个带有农耕属性的帝国渗透,那些可以开展灌溉农业的河谷绿洲中,也已经开始进行农业开发了。
    面对这些点缀于沙漠、草原之间的绿洲,大月氏人的感觉应该是惊喜。毕竟这些绿洲的出产,会远胜于同等面积的草原。这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些灌溉农业的贡献,更有着其作为交通补给站而获得的额外商业利益。南下的大月氏人尽可以一方面在山地、山前草原上维系自己的游牧文化,另一方面又控制这些绿洲土著,增强自己的实力。
    以卡拉套山以南地区的地缘结构来说,锡尔河中游北岸的奇尔奇克河河谷(也就是塔什干绿洲),无疑会是大月氏人最先控制的绿洲农业点。而如果大月氏人想获得抵御乌孙人的实力,仅仅以锡尔河中游左右两岸之地,作为根据地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继续扩张自己的领地,才能保证自己在中亚的地缘政治结构中获得一席之地。在这个时候,大月氏人又一次的面临了方向的的选择。即到底是溯锡尔河而上,以费尔干纳盆地(也就是大宛国)为目标;还是继续南下,进入阿姆河流域。
    从后来的历史记载来看,大月氏人并没有选择突破费尔干纳盆地,而是选择了穿越突厥斯坦山,进入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也就是我们上一节所分析过的“泽拉夫尚——卡尔希盆地”。作出这样选择的最大原因,可能在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地缘潜力。作为天山南北水资源、气候条件最好的板块,费尔干纳盆地整体已经不能用“绿洲”来定义。这样一个类似于东亚平原板块条件地理单元,所滋养出来的“大宛国”无疑是个大国了。其数十万的人口数量,也远非那些数千、数万人口的西域城国可比。面对这样一个物资充沛、人口众多的国家,大月氏人一旦决心取而代之的话,很可能会陷入持久战。这对于还随时处在乌孙人威胁之中的大月氏人来说,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
    影响大月氏人决定的地缘因素,应该还有费尔干纳盆地的地理位置。试想一下,在大月氏人与大宛人拉锯费尔干纳盆地时,一旦尾随而来的乌孙人,或者从哈萨克丘陵方向而来的康居人南下,控制了塔什干绿洲及南饥饿草原,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我们很容易看出,大月氏人自此再无退路了。在被人扎口费尔干纳盆地的同时,乌孙人还可能从纳伦河谷而下,打击尚未在锡尔河上游站稳脚跟的大月氏人。真要形成这种“关门打狗”的局面的话,除了上葱岭,大月氏人就只有向塔里木盆地突破了。先且不论塔里木盆地边缘有没有足够支撑大月氏人存在的草原条件,单就地缘格局来看,这也是把自己置于乌孙人的眼皮底下。
    既然选择向费尔干纳盆地突破,没有必胜的把握,并且在战略上是往死胡同里钻,那么选择继续向南,进入泽拉夫尚河流域就属必须了。控制以泽拉夫尚河流域为核心的“阿姆河中游北部地区”的好处在于,这是一个可以多方选择的枢纽板块。即可以继续向南,以征服大夏为目标,控制整个阿姆河中、上游地区;也可以选择沿阿姆河向西,去争夺“阿姆河下游三角洲”(花刺子模)。
    现在对于大月氏人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控制阿姆河中、上游地区的“大夏”所拥有的人口超过百万。大月氏人如果想继续南下的话,面临的障碍似乎要高于东进。不过,决定博弈结果的因素,永远不会只是单纯的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究竟大月氏人是如何做到在阿姆河北岸(中游)立足,并最终取套在而代之的,我们明天再拉着分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