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节

    日期:2013-02-1421:58:30
    就地缘标签而言,巴克特里亚和大夏所指向的,都是同一地区。不过以政权属性来说,它们却有所区别。前者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之后,建立的希腊化国家,而后者则是草原游牧民族入侵之后建立的政权。至于说到底是哪支游牧部落建立了大夏,这个政权的建立又与远在东方的汉帝国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后面再分析。现在最重要的是,厘清这个地缘板块的结构和位置。由于在张骞到达此地之时,已是“大夏”时代,我们暂且以大夏之名作为它的正式标签好了。
    依照我们长久以来的分析方法,“水系”一直是界定某一地缘板块范围的重要依据。以此标准来看,中亚两河中与锡尔河齐名的“阿姆河”就是大夏之地的经脉了。而广义的大夏之地也可以被标注为“阿姆河中上游地区”。如果再说的具体点,那就是从突厥斯坦山脉到兴都库什山脉之间,所有由边缘山地汇集而下的雨(雪水)流经过的低地,都可以被称之为“大夏之地”。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阿姆河中上游地区”,只是理论上的。理论上纵横于这些低地的河流最终都应该汇入阿姆河,并连片成一个树状结构的冲积平原区,就象东亚核心区的那些大河水系一样。然而问题是,这里并不是临近海洋,因季风存在而雨水丰沛的“东亚半岛”(东亚核心区实际上就是弧形伸太平洋的低地半岛结构),而是远离海洋,高山阻隔的欧亚大陆腹地。仅仅依靠高大山脉拦截水气,所汇集下来的淡水,是不足以让整片低地变成绿色之地的。尤其到了远离高大山脉的中游地区,事实上已经没有一条河流能够真正注入阿姆河。那些从突厥斯坦山南麓、阿赖山西麓、兴都库什山脉西段北麓,流入阿姆河方向的河流,最终都消失在了“卡拉库姆沙漠”之中(阿姆河至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之间,覆盖图兰低地的沙漠之名)。
    在这些被沙漠吞噬,没能将高山之水带入阿姆河的河流当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条:一条就是阿姆河北岸,由突厥斯坦山——阿赖山(天山主脉最西段)所共同打造的“泽拉夫尚河”;另一条则是南部源出兴都库什山脉北麓的最后一条河流——穆尔加布河。而这两条河流所孕育出来的绿洲,也可以被认定为巴克特里亚王国或者大夏王国领地的最西端。
    泽拉夫尚河、穆尔加布河等河流,没能最终与阿姆河一起打造出一个完整水系,虽然有点遗憾,但这并不代表这些河流不能为人类的生存发挥作用了。只要有水,就意味着有生命存在的可能。在这些河流在山前的冲积扇地区,以及延伸入沙漠中的河流两岸,依然有机会以绿洲的形式成为人类的生存之地。只不过,这种沙漠相间的结构,也注定使得“阿姆河中上游地区”处于不稳定状态。
    这种不稳定性也在现实的地缘政治结构中得到了体现。这个曾经在2000多年前,被巴克特里亚、大夏两个政权统一在一起的板块,现在则分别被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四国所分割。而经由这四个国家所分割的“阿姆河中上游地区”,也“恰好”大致代表了大夏之地的四个板块。如果我们还以阿姆河为参照,对其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将之称为“阿姆河上游北岸地区”(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有)、阿姆河上游南岸地区(阿富汗所有)、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乌兹别克斯坦所有)、阿姆河中游南岸地区(土库曼斯坦所有)。至于说这四个板块当中哪一个板块才是“大夏”的核心板块,又是如何演变到今天这种地缘格局的,我们明天再接着分析。
    日期:2013-02-1701:28:09
    以从中央之国或者欧亚草原进入大夏之地的顺序来说,大夏四个亚板块当中,“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应该是最先进入视线的地理单元。以地理结构来说,来自亚洲草原的游牧民族向阿姆河流域方向的渗透路径,是沿着天山北麓一路向西,在卡拉套山南麓的塔什干绿洲稍作停留,然后再翻越突厥斯坦山进入“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而来自欧洲方向的游牧民族,大多数时候则是溯锡尔河而上,在塔什干绿洲与亚洲游牧民族的南下路线交汇,再沿着相同的路径推进。至于我们最关心的,以张骞为代表的,来自中央之国的旅行者,最惯常采用的路线,是沿塔里木盆地两沿西进,在翻越葱岭进入费尔干纳盆地后,再沿山麓穿越突厥斯坦山。
    当我们在地图上,将上述路线分别标示出来后,就会发现锡尔河上游的费尔干纳盆地,以及中游地区的塔什干绿洲都不能成为三方渗透的必经之地。三条路线所交汇的枢纽点指向的是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很明显,在这种地缘背景下,应该有一些更知名的地缘标签,来取代我们所标定的“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这个仅显示地理方位的名称。既然我们现在分析的是中亚,那么就不妨从现在中亚土著们的视角来选择一个好了。以此来看,撒马尔罕这座历史名城应该是最合适的了。
    与塔什干一样,撒马尔罕也是乌兹别克的重要城市。仅仅考虑乌兹别克斯坦内部地缘结构的话,这座乌兹别克第二大城市,也许更应该成为首都(那样它肯定就是第一大城市了)。每一座繁荣城市的建立,一定会与一条河流的存在息息相关。这座位于阿姆河北,突厥斯坦山南的绿洲城市,所依附的河流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过的“泽拉夫尚河”。在所谓“河中地区”,除却锡尔河、阿姆河这两条大河之外,泽拉夫尚河可以说,是唯一会与这二者同时被提起的河流。而从地缘位置上来说,泽拉夫尚河所孕育的绿洲甚至可以说是河中地区的核心之地。
    从位置上来说,撒马尔罕位于泽拉夫尚河的中游河谷地带。也就是河流从高山下来,紧贴山地的部分。这也是整个大中亚地区的一大特色了,紧邻高山的中游河谷地带往往会比深入腹地的下游地区,更有绿洲潜力。不过泽拉夫尚河被山地庇护的河谷低地,并非是这条河流的全部潜力所在。我们从地图上来能看出,泽拉夫尚河与阿姆河有近在咫尺的感觉。如果这两条河流能够合流,那些在它们交汇之处应该会有机会形成一个三角洲绿洲,并成为灌溉农业兴盛之地。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泽拉夫尚河并没有汇入阿姆河。尽管有些遗憾,但却并不代表泽拉夫尚河下游,就只能默默无闻的淹没于沙漠之中了。它的上游所依托的集水区,是天山山脉的西段“阿赖山”,突厥斯坦山脉又从侧翼为其保证了中游地区的淡水补给。在这片沙漠包围的低地上,生成有一个有二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布哈拉。事实上,泽拉夫尚河未能最终流入阿姆河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布哈林、撒马尔罕绿洲很早就被进行了农业开发。在生活在布哈林绿洲与撒马尔罕绿洲的居民共同开发下,泽拉夫尚河之水被大量消耗以至于与阿姆河失之交臂。不过,这也不算是坏事,毕竟这些河水最终都为人类所用。对于地缘上最大的影响,本来应该出现在阿姆河——泽拉夫尚河河口的绿洲,被北移到了布哈拉地区。
    现在看起来,所谓的“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的范围,似乎可以被缩小为“泽拉夫尚河中下游地区”,或者说撒马尔罕、布哈拉两座城市(也可说绿洲)了。至于周边更为广袤的区域则应该是被沙漠所覆盖了。不过有了在卡拉套山之南的经验,我们再审视这个地理结构有如翻版的区域,就应该在泽拉夫尚河以南,看看有没有在邻近山地的地方,发现一个在淡水补充问题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介于沙漠与农业绿洲之间的干旱草原地带,就象“南饥饿草原”那样。当我们以这种逻辑进行推定时,很快就会在泽拉夫尚河之南,阿赖山西端之北,真的找到一片干草原——卡尔希草原。由于所依靠的山地,为面对西风带的阿赖山西麓,卡尔希草原上甚至还出现了一条源自阿赖山的,略具规模的河流“卡尔希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