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节
日期:2013-02-0223:10:01
亚历山大带领马其顿人,从巴尔干半岛南部向东发起的那次征服,在古典历史中称得上是空前绝后。因为无论是之后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都是局限在地中海文明圈中。在这种地缘思维指导下,新月沃地和小亚细亚半岛通常就是帝国亚洲部分全部领土了。然而欧洲最先崛起的马其顿帝国,却并没有局限在这种地缘思维中。他们的扩张方向是向东,即在征服小亚细亚半岛、新月沃地之后,进一步向亚洲腹地扩张,不仅将伊朗高原纳入了帝国版图,更远征到了中亚的农业区(卡拉套山以南),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
马其顿人之所以会有如此特立独行的扩张路径,很大程度是因为波斯帝国。因为在波斯崛起并征服小亚细亚半岛之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诸国都成为了帝国征服的下一个目标。对于波斯人的入侵,欧洲人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斯巴达与雅典人在对抗波斯入侵中的表现,也一再被用各种文学、艺术载体展现。尽管我个人对欧洲文艺工作者们,所渲染的诸如斯巴达300勇士,在温泉关力战数十万波斯大军,并杀伤数万对手之类的描述表示不屑。但不可否认的是,波斯帝国对欧洲的这次入侵最终并未成功。
波斯帝国向西扩张的失败,军事战略层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海军不敌雅典海军(当然,斯巴达人在陆地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在战术层面上也是值得赞赏的),基于波斯人必须通过海上运输来保持他对希腊半岛的压力,制海权的丧失无论在战略、战术层面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想想金门战役的失败)。尽管波斯帝国在征服小亚细亚和新月沃地乃至尼罗河三角洲后,在地中海获得了漫长的海岸线,并由此为帝国吸纳了海洋文化成份。但从本质上来说,波斯人还是一个陆地民族。那些依靠被征服地区土著民族支撑的海军,并不能为波斯帝国带来真正的海洋意识(战力本身也会大打折扣)。这种意识上的差异所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波斯人并不会有坚定的决心,一定要去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在一两次尝试失败后,帝国的统治者便会很容易的将经营重心,调整到自己更为善长的陆地。相比之下,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三面环水的希腊地区,海洋意识就要强烈的多了。尤其是象雅典这样依靠对外海上贸易,而在希腊地区获得领导地位的城邦来说。类似意识决定战略的案例,在蒙古帝国的征服过程中也出现过。这个强大的陆地帝国,可以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征服南宋。却仅仅在两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就放弃了对日本的征服。
当然,波斯人最终建立的,由尼罗海到印度河的广阔帝国,还是让这个山地民族最终逐步吸收了海洋文化。即使不图谋地中海争霸,出于维系帝国东西两端联系的需要,红海——波斯湾——印度洋航线的经营也是必须的。不过最终让“波斯”成为一个海陆兼备的边缘板块的地缘原因,还是在于伊朗高原南部本身就临海的地理特点。只要需要,伊朗高原上的雅利安部落(尤其是最初的波斯板块),在那条狭长的沿海低地上并没有竞争对手。
当“波斯”开始完成由一个高原部落联盟,向海陆兼修的帝国转变过程时。它曾经的欧洲对手那边,却出现了一个相反的变化。这个由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所组成的半岛地区,也开始了集权式的帝国进程。只不过,主导这个进程的,并不是海洋属性明显的雅典人,而是来自希腊半岛北部的马其顿。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欧洲东南部延伸进地中海的那部分陆地,称之为巴尔干半岛。而这个半岛南部与小亚细亚半岛,隔爱琴海相对应的突出部,又可以被单独称之为希腊半岛(就好像东南半岛与马来半岛的关系)。
以整个巴尔干半岛倒三角形的外形来说,很明显它最具海洋属性的地区,是南部的希腊半岛。至于北部地区,半岛腹地的陆地民族就要更具优势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整个巴尔干半岛也大致被依据这样的地缘原则,被切割成为了南斯拉夫和希腊两个国家(也包括保加利亚南部地区,古称“色雷斯”))。至马其顿人崛起的“马其顿地区”,则正好位于南斯拉夫与希腊两大板块相接的地方。这种板块相接的位置,注定体现在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结构中,就是这个地区分别被南斯拉夫和希腊两国瓜分;体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希腊城邦时代,就是马其顿人在文化属性上,更愿意将自己视为希腊的一员;而在经济层面上,却是完全是一个内陆农业国。
如果说波斯人想入主希腊半岛,就必须迎接希腊城邦在海上的阻击的话,那么由马其顿地区向南统一希腊,就完全没有这种障碍了。事实上,当我们把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认定为海洋国家、海洋板块的话,这种认定都只能是相对的。这更多的是指对于整个国家、地区来说,沿海地区依靠海洋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就其内部结构来说,总是会有完全依靠陆地产出的亚板块,参与地区主导权竞争的。在马其顿代表希腊陆权崛起之前,斯巴达人就已经代表希腊内部以农立国的城邦们,与雅典这个以海洋贸易立国的城邦,长期争夺希腊地区的主导权了。
由马其顿人而不是雅典人统一希腊的地缘政治影响就是,马其顿人对于进入小亚细亚半岛乃至伊朗高原,去挑战波斯帝国在亚洲中、西部的霸业会更有兴趣。换作是雅典人来代表希腊人建立帝国的话,他们更有可能的是建立象罗马帝国那样的,环地中海结构的帝国。至于波斯人入侵希腊半岛时所担心的制海权问题,对于马其顿人来说倒不是问题了。事实上,鉴于波斯人之前的入侵,对整个希腊地区造成的伤害。亚历山大将扩张的矛头指向波斯,反而会有助于帝国在希腊地区的整合。就象当蒙古人将铁蹄踏向蒙古高原以外地区时,蒙古高原那些被成吉思汗征服的部落,都会愿意以蒙古人自居了;而当成吉思汗开始征服那些富庶的农业区时,整个欧亚草原的游牧部落,又都开始以自己是成吉思汗事业的继承人为荣一样。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亚历山大这次史诗般的征服,相当于完全取代了之前的波斯帝国。唯一有所不同的是,他的帝国中加上了波斯人没有征服的希腊半岛。以地缘规律规律来说,马其顿或者希腊地区,显然不适合作为帝国的核心地区。如果一定要象项羽那样眷恋故土的话,那么马其顿帝国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地海海沿岸地区的开拓上。问题在于,马其顿人并不是雅典人。这个内陆农业国十分清楚他们的军事优势,是通过将杂乱无章,类似群架的步战方式,整合提升为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体现再来的。这种步战技术上的提升,与游牧民族获得马上骑射技术,具有同等的价值。即使这种技术上的提升,不足以让马其顿人长久保持战略优势,但也足以凭借先发优势,让马其顿人横扫其他陆地对手了。
既然马其顿乃至希腊地区,都不足以为亚历山大支撑起一个陆权帝国来,那么他实现帝国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取波斯帝国而代之了。事实上,亚历山大也的确是这样想的。在他开始远征之前,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和土地分赠给了别人。而在马其顿方阵征服波斯之后,亚历山大也明显希望自己融入波斯,并成为波斯帝国的继承人,以统治伊朗高原所能四周辐射的地区(为此,他不仅自己娶了波斯公主,还要求希腊将领与波斯贵族联姻)。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亚历山大的做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也证明了,他不仅仅是个军事家,而是一个有地缘思维的政治家)。以伊朗高原的地理位置来说,如果希腊人能够通过与波斯人的融合,成为伊朗高原的主人的话,那么向西长期统治小亚细亚半岛;向南征服新月沃地;向东渗透印度河流域、阿姆河流域,都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维系这样一个内部板块众多的帝国,完成希腊人在波斯帝国的土著化进程,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不考虑民族融合的问题,仅从政治稳定角度来看,马其顿帝国最起码也需要五、六十年的时间,来在帝国内部各族中建立统一的意识。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亚历山大那么长的时间,这个奇迹般的青年,仅仅活了33岁就重病身亡了。不过他继位13年所扩张的帝国,已经足以让希腊文化有机会,与远在东亚的华夏文明发生接触,并造成一定影响了。而我们所划分的伊朗三大核心板块之一的“帕提亚”,也将在伊朗高原的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成就载入汉帝国史书的“安息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