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节
日期:2013-01-2801:32:42
在影响气候的几大要素中,纬度始终是最为重要的。只要不是海拔高到离谱,由赤道向两极气候逐渐变冷的规律,并不会受到挑战。也就是说,相比中亚地区,伊朗高原的年平均气温应该更高些。鉴于大家比较熟悉东亚核心区的地理结构,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东亚的秦岭——南岭,各自往西拉两条平行线,来更直观的判断伊朗高原的纬度。当我们真这样做了的话,很快就会发现,伊朗高原的绝大部分土地,都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
这是不是意味着,伊朗高原的气候环境,与中央之国的长江流域相类似呢?情况当然没那么简单。处在相同的纬度区间,只是让双方在气候带上,都处于“亚热带”的区间罢了。相比受太平洋季风影响,降水充沛的东亚大陆来说,看着与印度洋近在咫尺的伊朗高原,却并没有从印度洋那里得到什么恩泽。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大陆性的草原、沙漠气候。这一点,和中亚地区类似。只不过,伊朗高原的气候类型前面,被冠以的是“亚热带”(如亚热带草原气候),而中亚则是“温带”罢了。
其实被印度洋无视的板块,并不止于伊朗高原。与印度洋零距离接触的阿拉伯半岛,在从印度洋获得降水的问题上,也同样是咫尺天涯。至于为什么,等我们分析到伊朗高原的东南部,也就是曾经在国际部分出现过的俾路支地区时,就会有答案的。说起来,关于这个气候的问题,专业人士一定能够从不同层面,提出专业意见的。对于我们来说,明白伊朗高原总体是属于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就行了。
通常情况下,降水较少的大陆腹地(大陆性气候),是不受农耕民族喜欢的。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并充分利用那些耐旱草本植物的,是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然而,并非所有的大陆腹地,都不适合农耕生产方式。最起码在中亚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积温和可以利用的高山之水,那些河谷地带完全可以通过铺设水利设施,来发展“灌溉农业”。当然,由于受到水资源供给和地势的影响,你并不能指望这些农耕之地有太大的规模。星星点点存在于河谷、山前冲积扇中的“绿洲”,是这些在游牧重压之下生存的,农业文化的主要载体。
以伊朗高原的纬度和所处的气候带上来说,应当会让它有着比那些中亚绿洲更高的年平均气温。虽然高度对气温也会有一定影响。不过,对于平均海拔与黄土高原相近的伊朗高原来说,这并不会成为他产生农业文明的障碍。
事实上,就发展灌溉农业这点来说,伊朗高原要比中亚地区的地缘优势更大。因为与之相邻的两河平原,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早进入文明期的地区。而这片即无森林,又无矿产(古典时期可以利用的,如铁矿),并且还与沙漠相邻的土地上,之所以能够产生两河文明。其技术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灌溉技术的利用。当两河之水,被引导着灌溉周边那些原本将被沙漠侵蚀的平原时。两河平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也就迅速领先于周边板块了。
基于伊朗高原与最初农业中心的位置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伊朗高原内部农业绿洲的开发,要早于中亚区。不过与中亚那些农业绿洲所遇到的问题一样,这些农业绿洲始终都处在游牧部落侵袭的压力之下。因为即使我们认定在卡拉套山以南的中亚地区,以及伊朗高原之上,应该是农业文明占优的的地区。但在大的板块位置上,这两个板块始终都是游牧区的包围之中。尤其是伊朗高原,更是要直接面对来自两个方面的游牧压力。北方来自欧亚草原上的那些更耐寒的,骑马游牧民族;以及南方阿拉伯半岛那些更耐热的,骑骆驼(单峰驼)的游牧民族,在不同时期都曾经入主过伊朗高原。用公元7世纪中叶以后的地缘政治结构来描述这种压力的话,我们可以将之认定为伊朗高原在同时承受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入侵的威胁。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统治伊朗高原历代王朝的族群背景上看出。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突厥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国、帖木尔帝国、萨非王朝、卡扎尔王朝,都曾经统治过伊朗高原。
总的来说,伊朗高原所承受的入侵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这一点,从突厥人建立的王朝数量也能看出。事实上,这种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鉴于气候的恶劣程度,高纬度的游牧民族,总是更有兴许入侵并适应更温暖的低纬度地区的。相比之下,让阿拉伯人和他们的单峰骆驼,去适应低温环境就困难的多了。然而已经视伊朗高原为自己的领地的波斯人,也不用对这种北方压力耿耿于怀。因为他们自己,本身也是由欧亚草原入侵而来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沉淀而来的。只不过,他们来的比较早,并且更早通过“帝国”这种集权式的政治形势,确立了自己在伊朗高原上的种族、文化优势罢了。
很明显,我们现在所说的,在三千年前从南俄草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游牧部落,也并不是伊朗高原最早的土著。在他们之前,伊朗高原的土著在人种上,应该会更接近于阿拉伯半岛。也就是说,伊朗高原上最初的农业文化,并不是由雅利安人所创造的。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南亚次大陆。只不过,伊朗高原的位置,使得它在很长时间内,都能够持续不断的从欧亚草原吸收同种族的成员,并最终形成现在这种高加索人种特征明显的“波斯族”。而这些雅利安部落在入侵南亚次大陆后,在面对农业文明发达,人口基数要大的多(比之伊朗高原)的土著,就没有能力做到这点了。用“种姓”制度来进行种族隔离,以保证自己的阶级地位,是印度雅利安人适应环境所作出的选择。
回到伊朗高原与雅利安人的关系上来说。作为最早大规模入侵伊朗高原的游牧民族,这些雅利安人在这片封闭的高原上,也必须适应环境,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这些雅利安人开始转向的定居,即使是仍然以饲养牲畜获取食物来源的部落,也逐渐转而采取的“畜牧”这种较稳定的生产方式。在被记录下来的波斯人历史中,其内部成员中既有从事农耕的部落,也有从事蓄牧的部落。换句话说,最起码在被我们划定为伊朗高原核心区的,水资源情况较好的西部地区,雅利安部落开始变成定居者了。对于文明的产生而言,定居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意味着你将有倾注更多的精力,提升技术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当雅利安部落在伊朗高原完成土著化进程之后,我们再用“雅利安”这个源自语言学的地缘标签,来代指这些来自南俄草原的游牧者,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很快,这些或农或牧,拥有相同语言、文化的部落,就将以各自所处的板块为基础进行政治重组,进而形成互相独立的部落联盟了。当这些依照地缘规律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上升为国家形式后,伊朗高原内部诸板块也即将产生属于自己的地缘标签。这一过程,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就已经逐渐完成了。在张骞为汉帝国,带去伊朗高原的信息之时。我们已经有了合适的地缘标签,来为伊朗高原划定核心板块了。也就是说,我们上一节提到的米底、波斯、安息(帕提亚)三个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时,已经分别出现过影响伊朗高原历史的“国家”了。至于这三个板块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地缘关系,他们的崛起时间又与各自相邻的外部板块有何关联,我们下一节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