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节
日期:2013-01-2500:58:35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所谓“雅利安人”最初是生活在南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这些高加索人种的游牧民族,向亚洲扩散的问题,我们也大致了解了。当然,德国曾经的领导者相信,这也几千年前的游牧者,也是日耳曼人的祖先。单从地缘关系上来说,这也有可能。毕竟扩散这种事情,往往都是全方位的。既然雅利安人能够向亚洲渗透,也没有理由不向中、北欧方向迁移。至于这些游牧者是不是日耳曼人的直系祖先,就另当别论了。
尽管“元首”非常想以雅利安人概念,来“净化”欧洲的种族,但说到“雅利安”这个词,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算是最有资格使用的了。从地理结构上看,雅利安游牧民族进入伊朗高原的方向会有两个。一是翻越高加索山脉进直线进入伊朗高原;二是先由里海——乌拉尔山脉之间,进入中亚草原,然后向南进入锡尔河、阿姆河所组成的“中亚两河流域”。并最终在里海以东方向,渗透进伊朗高原。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上述两条战略通道,其实都为伊朗高原的波斯族形成,补充了“雅利安人”成员。只不过,与南俄草原地理关系更紧密的高加索通道,应该为伊朗高原补充了迁入了最初的雅利安部落。不过,雅利安人部落,在翻越高加索山脉,最先进入的地理单元并不一定是伊朗高原(如果他们不是直接沿着里海西岸低地走的话)。而是有可能先进入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亚美尼亚高原,再向东折入伊朗高原。关于这三个高原之间的地理、地缘关系,我们在中东部分已经详解过了。如果不想费心从地理图上,辨识亚美尼亚高原与伊朗高原的位置关系,那么将伊朗、土耳其之间的国境线,视作二者之间的地理分割线就行了。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难在地形图上辨识出亚美尼亚高原来。之所以现在要提到这人过渡性的地理单元,是因为这个地理单元在结构上与伊朗高原的差异,在地缘政治结构中也得到了反映。比起相对封闭的伊朗高原来说,亚美尼亚高原其实更为开放。因为这片高原所孕育出来的河流,最终大都汇入了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这两条中东名河中。也就是说,从“水”的角度来说,亚美尼亚高原就是两河的上游集水区。这使得亚美尼亚高原,与人类历史上最先出现农业文明的两河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地缘关系紧密。加上它位于小亚细亚、伊朗高原这两大地缘板块之间的尴尬位置。使得进入这片高原的外来部族,想稳定独立的完成土著化进程会很困难。为了在波斯人重压之下,保持独立状态,而最先举国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以及现在悲剧性的存在于突厥、波斯、阿拉伯三大民族之间的库尔德人,都用自己的命运很好的诠释了这点。
对于雅利安人来说,亚美尼亚高原并不是他们翻越高加索山脉后,唯一能停留下来的高原之地。如果他们认为高原之地,会更有机会保持自己的游牧状态的话,那么西进入小亚细亚高原,和向东进入伊朗高原一样,都是一种选择。我们没有理由认为,雅利安人历史上没有这样做过。问题是,小亚细亚半岛本身,还承担着连接欧、亚的大陆桥任务。这种更高级别的地缘枢纽位置,使得它的地缘命运,比起亚美尼亚高原来说更为悲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小亚细亚半岛不仅在政治、宗教等于表面地缘属性上,经常性的发生变化。其土著居民的民族属性,也同样呈不稳定状态。在大历史的时间范畴里,突厥化是它的最新变化。
相比小亚细亚半岛、亚美尼亚高原来说,封闭的伊朗高原是最有机会,让雅利安人沉淀为土著民族,并且和中央之国的农耕民族一样,无视政治上的变化,在将近三千年的时空里,保持族群在这片高原上的优势地位。当然,如果波斯人能够在宗教上,延续波斯帝国时期的信仰,这种地缘稳定性会更加的明显。只不过伊朗高原本身与“一神教”中心过近的距离,使得波斯人最终没能在文明属性上,保持华夏文明那样的传承性。
既然我们说伊朗高原有利于雅利安人形成新的民族,那么我们需要清楚,这些沉淀下来的部落,最终是在什么样的地缘结构中,博弈、融合而成现在的“波斯族”的。我们在上一节也指出的伊朗高原的地理结构与气候特点。由于围就高原边缘的山地,连接过于完美(尤其是面向印度洋方向的南部),并且腹地内部又被分割为几个盆地,所以伊朗高原面向腹地的河流,都是内陆河。对于低地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那些从高山汇流而下的雨水,注定会为下游地区带来矿物质。如果河流不能外流的话,那么下流平原地区就会是这些矿物质的最终归属地。其结局就是,河流要么在盆地中心形成盐湖;要么就是在高蒸发状态下,变成大片的盐碱地。
既然那些被寄予厚望的腹地,是那么的不堪重用。那么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部落,就只能象他们渗透至天山北麓的亲缘部落一样,在山地和山地边缘寻找机会了。通过中亚部分的解读,相信大家也都清楚了。山地的体量(海拔、纵深)、位置、朝向,会对它收集水气的事业,造成直接影响。并间接影响到山地的人口承载量。如果将兴都库什山脉,视为单独的地理单元的话(虽然它帮伊朗高原东北部围边),那么整个伊朗高原最优质的地理单元应该存在于西部。在这个方位上,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科佩特山脉;南部的扎格罗斯山脉、库赫鲁德山脉的体量,要远大于高原东南部。
当我们把寻找伊朗高原核心区的目光,锁定在它西半部的山体上时。就会发现这片核心区的结构,呈现为一个左转60度的“人”字型,或者说是一个不那么标准的三菱形。到底把它看成什么形状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片山地实际上呈现出了三个突出部状态。如果雅利安人是从高加索方向进入伊朗高原的话,他们会向东渗透过程中会发现,在西进一段时间后,之前纠结在一起,山脉走势并不明显的山地,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独立延伸了。而这两条分道扬镳的山体,最终也和它们亲如兄弟的西部地区一起,成为了伊朗高原核心区的一部分。以这三个突出部为基础所形成的地缘板块,就是我们上一节所列出的:米底、帕提亚、波斯。
如果包夹在三大核心山地之间腹地,是一片富饶的平原灌溉区的话,那么一定会天然成为对周边山地有影响力的核心区。但前面我们也说了,伊朗高原的腹地基本没有这个命。岁月早已将这片腹地,烘烤成为了“卡维尔盐漠”。盐壳、泥泽相间的地形,使得即使是穿越它都很困难。其实既然我们已经认定了雅利安人的希望,在于边缘山地之中,那么这些大而无用的低地,到底是盐多还是沙多就不那么重要了。对于雅利安人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地理环境。毕竟这片高原山地,无论从形态还是环境上,都与他们在南俄草原上的老家,有着本质区别。这意味着雅利安人需要在生产方式、族群属性上,做出一些改变了。简单点说,雅利安人不太可能在伊朗高原西部,保持原有的游牧生活了。至于这种改变究竟有多大,又对波斯文明的形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下一节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