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节

    日期:2012-12-3100:05:20
    单从位置来看,康居人也好,哈萨克中玉兹部也罢,除了从巴尔喀什湖南北两个方向,向七河流域渗透以外,应该还可以自然渗透西西伯利亚平原的。由于南部靠近中亚的地区,年降水量已经低至450毫米以下。这块世界上最平整的平原,除了大片为泥泽所覆盖的森林地带以外,在南部靠近哈萨克丘陵地区的鄂必河流域,也存在着一片草原带。依河流位置关系,它们分别被称之为伊希姆草原、巴拉巴草原,以及库隆大草原。后两者,位于额尔齐斯河右岸。而伊希姆草原则位于额尔齐斯河左岸,西至乌拉尔山东麓的托博尔河(额尔齐斯河支流)。至于“伊希姆”之名,则得自于从草原中间穿过的,额尔齐斯河左岸的另一条支流——伊希姆河。
    伊希姆河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坦纳”就在伊希姆河位于哈萨克丘陵的上游河谷中。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将首都定位于此,有以此来控制边缘的西伯利亚平原的意思。事实上,在古典游牧时期,沿哈萨克丘陵而生的这条草原地带,由于背靠无法有效渗透的沼泽森林地带,又处在东欧平原、蒙古高原、中亚草原三个强势游牧区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这条草原带,并没有太多机会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结构中,独立发挥作用。
    唯一值得一提的机会,是蒙古金账汗国分裂成四块之后,在此诞生的“西伯利亚汗国”。不过支撑这个汗国存在的,并不是纯粹的游牧经济。那些从西西伯利亚北部平原所获取的毛皮,才是这个汗国的命脉所在(所以西伯利亚汗国的都城,是在森林地带中,而不是草原腹地)。由于俄国人在东欧平原的崛起,并且与西欧洲国家建立了贸易通道。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优质毛皮,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几乎与中国的茶叶,同等的商业地位。而追逐这些毛皮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也成为了俄国渗透西伯利亚地区的源动力。
    总的来说,西伯利亚南部边缘那条草原地带,并不是游牧民族最渴望得到的草原。真的让他们选的话,东欧平原上的草原,会更有诱惑的多。说起来,曾经被无数游牧民族染指,并被N多网友借势YY的东欧平原,在绝大部分人心目中,都还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尽管很多人,早已把匈奴人的“上帝之鞭”归功于汉帝国的强势崛起;把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扩张的土地,想象成华夏文明的胜利。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在绝大部分的古典时期,能够决定这片欧亚草原归属,并影响两端定居民族命运的,只是那些居无定所的游牧部落。而草原的实际控制权,也只是在各种出身的游牧部落联盟,或者帝国中流转。
    在游牧民族体系内,这片自西向东,由东欧平原(南部)起,穿越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哈萨克丘陵、蒙古高原,直至大兴安岭以东辽河流域的,跨越万里的草原地带,并不是以我们现在所认定的欧亚大陆分割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为界的。真正的地缘分割线,是阿尔泰山西端。在地理划分上,阿尔泰山以东,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草原地带,被称之为“东干草原”;而阿尔泰山以西,以哈萨克丘陵北部、东欧平原南部为核心的典型草原地带,被称之为“西干草原”。
    在之前的内容中,我们曾经提到过东、西干草原的划分。所谓“干草原”,又称“典型草原”。从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草原类型,是最常见的。我们脑海中那种一望无际,基本看不到树木存在的草原地带,所显示的就是这种草原地带。就其形成原因来说,主要是因为气候,200——450之间的降水量,使之虽无法孕育出大片对供水要求更高的森林,却又不至于变成沙石漫漫的荒漠地带。那些对水资源要求相对较低的草本植物,就此获得了大规模生长的机会。也由此,而诞生了“游牧”这种生产、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东干草原和西干草原的划分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地理分割上。事实上,这也是一条地缘分割线。就象我们之前内容所提到的那样,同属“低地草原”性质,并地理相接的西干草原带,会更容易成为一个游牧体系。而反之,“高原草场”属性的东干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也同样更有机会成就一个统一的游牧帝国。至于两者之间,阿尔泰山与天山之上的“山地草原”,以及因承受这些高山雪水,而延伸到荒漠地带的突起状草原带,就是两大体系争夺的目标了。
    对于蒙古高原、中亚的草原结构,我们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是时候了解一下东欧大草原的基本状态了。就名称来说,东欧草原或者“东欧大草原”的概念并不太准确。这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整个东欧平原都是草原地带。事实上真正的草原地带,只存在于东欧平原的东南部。在俄国扩张到极致时,这一区域完全属于沙皇俄国,乃至后来的红色帝俄的领土。因此以地缘政治角度来定义的,比较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南俄草原”。当然,就一个地缘标签来说,把一个板块与某一现实存在政治体联系在一起,总是会很麻烦,或者说让一些人不舒服(想想在亚洲东部,那些不同国家所定义的“东海”概念)。尤其是当年的俄罗斯帝国现在已经分裂,这片已经不复为草原的原始草原地带,除了俄罗斯以外,乌克兰、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也已经分得了一部分。因此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纯地理上的名称来标示它:黑海——里海干草原(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后面还是用“南俄草原”代指好了)。
    将这片草原与黑海、里海联系在一起,是应该这片草原的位置,是在这两片“海”的北部。从气候环境上来看,黑海、里海之北拥有半干旱的“温带草原气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尽管整个欧洲实际上是一个被海洋三面包围的半岛型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到海洋所带来的湿润气候。但具体到黑海、里海北部,却是欧洲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完全封闭的里海,以及几乎完全封闭的黑海,并不能为周边地区带来海洋气候。当然,比起更加深入大陆腹地的里海以东地区,南俄草原在温度和降水上的条件还是要好的多了。相对温和的温度,以及更为充沛的降水(西北部降水可达450——600毫米/年),都让欧洲这片草原地带上的牧草,生长的更为茂盛。
    然而降水太多了,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因为这将意味着,木本植物将取代草本植物,成为土地上的优势植物种群。大片森林的存在,无异会阻碍游牧民族保持自认为“先进”的生活方式。在这些森林占优的地带,保持原始渔猎习惯的部落,一般会更容易过渡到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阶段。并让自己的文化发展方向,与居无定所的游牧文化相背。而从战术上来说,直接征服并占据森林地带,也是一个难题。因为那些高大、茂密的树木,会让游牧民族眼中的“猎物”(既包括动物也包括人)更容易躲藏起来,并反过来攻击自己。这种情况,在一望无际的干草原上就不存在了。游牧民族兵民合一、牧战合一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强大战斗力、机动力,使得他们始终都是草原真正的主人。而来自草原以外的定居民族,在拥有工业力量之前,即使能够让一些游牧部落听命于自己,也无法真正占有和开发草原。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问题就很简单了。我们需要找到一条能够分割森林和草原的降水线,让我们了解草原民族,在欧洲地区究竟能够真正扩张到哪一步。这件事情如果让气象学家去作,相信他们一定能给我们找出一大堆数据,来标定这条分割线在各个历史时期可能的位置。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有更为简单的办法,来理解我在《欧亚草原原始地理关系图》(
)所标出的那条草原——森林分割线。而解开这个迷团的密码并不复杂,问题的关键仍是在我们在地缘解读中经常见到的两个字:风、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