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节
在面临失去整个西域的危险之时,北京城里的决策者们却对于是否要收复西域产生了犹豫。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于清帝国来说,更为现实的压力来自于太平洋。那些跨洋而来的西洋人、东洋人,凭借他们在海上的优势,不仅觊觎帝国富庶的东部沿海地区,更直接对渤海之侧的京——津地区构成威胁。这使得中央之国所面对的地缘压力,在战略方向、技术形态上出现了质的变化。传统对帝国核心区构成威胁的蒙古高原、东北地区,已经不再是地缘威胁的来源地了。尤其是在清帝国,凭借自己的马上基因,开拓性的当蒙古高原诸部纳入帝国体系后。在这种地缘变化下,西域的地缘价值,就似乎没有游牧、农耕文明对抗时期那么高了。最起码身处帝都的决策者们,不认为西域会有机会和蒙古高原再结合成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直接威胁到自己所处的华北地区的安全。有鉴于此,在帝国实际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力之后,中央之国到底是应该倾力应对来自东部的海上压力;还是应该按照传统地缘战略,力求将西域稳定在中央之国的版图内,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日期:2012-12-0900:28:53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清帝国还是选择继续经略西域。这当中所经历的种种波折和博弈,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亦不是今日之重点。不过有一个地缘政治层面的考虑,是肯定对最终的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的。那就是,尽管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不再对中央之国核心区构成直接威胁了。但这并不代表中央之国核心区的北方,就变得更加的安全了。事实上,掌握了工业技术的俄国人,在占领中亚、西伯利亚,乃至外东北地区后,对中央之国的威胁,要比传统的游牧部落联盟更大。如果中央之国最终决定放弃西域的话,那么天山以北的伊犁河谷、准噶尔盆地无可避免的会落入俄国人手中。那样的话,这个来自欧洲的巨无霸帝国,所威胁到的就不仅仅是蒙古高原的安全了。就地缘安全来说,中央之国除了担心东北地区,被俄国人进一步渗透之外。在河西走廊这片核心区,也同样要面临强大的对手。
正是这些地缘背景之下,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最终收复了整个新疆。而之前乘乱帮清帝国“代管”伊犁的俄国,也被迫吐出了包括大部分特克斯谷地在内的,半个伊犁河谷。而对于那支后来以“东干人”(从东边而来的人)自称的移民来说,当整个天山南北,都被中、俄两国无缝对接后。他们已经别无选择了。而极度需要人力资源的俄国,对于这群前来投奔的移民,也抱以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这些来自中央之国核心区的东干人,还掌握了俄国开发中亚,所急需的农业技术。对于俄国人来说,这些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土地产出的农民,会比那些粗放利用自然资源的游牧部落更有价值。他们甚至允许这些来自中央之国的,说着汉语的穆SL,在自己所控制的中亚地区挑选自己的聚居区,并作出四十年不抽税,四十年不抽丁的承诺。
单从农业开发的角度来看,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西地区,会更加有潜力。而在白彦虎所带领的东干人,投奔俄国之时,俄国人已经由七河地区南下,攻灭了控制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流域的浩罕国。问题上这些地区的农业潜力,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已经开始开发了。换句话说,这一带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土著居民进行过农业开发了。相反,之前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所游牧的中亚北部,绝大部分土地却是未及农业开发的处丨女丨地。在这种情况下,即不缺水,也不少温的楚河河谷,以及其南部的塔拉斯河谷,就成为了这些“从东边而来的人”的主要聚居地。时至今日,这些分几批进入中亚,总人数约1.5万的东干人(1884年统计数据。除陕甘回民以外,还包括部分由新疆地区带入的回民),族群规模已达13万人。
东干人的到来,可以说是俄国规模性开发中亚北部农业的开始。不过对于这些掌握了工业技术的俄国人来说,在中亚的游牧之地,进行一场“农业革命”,只是他们经营中亚的开始。如果要想让中亚的资源,融入到帝国体系内。那么让中亚在帝国的工业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就是必须的了。只不过这一进程,最终是由让俄国工业化程度出现质的飞跃的红色帝国——苏联来完成的。
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拥有丰富水资源和更广阔开发空间的低地,仍然是优先选择。也就是说,无论进行农业开发,还是工业建设,楚河河谷的优势都要大于它身后天山上的那些板块。而楚河河谷在交通区位上优势,更加拉开了它与那些高地板块之间的差距。这些优势综合起来,绝大部分国土都在天山之上的吉尔吉斯斯坦,选择了将首都放在楚河河谷中的比什凯克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最终被划入吉尔吉斯斯坦的低地,仅仅是天山北麓,以楚河为核心区的低地的话,那么整个吉尔吉斯斯坦内部的地缘结构,应该说还是相当稳定的。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个高山之族(吉尔吉斯的意思,本身就有“山里游牧之人”的意思)在另一个方向,所打拼出来的一条狭长低地带,却为这个国家的内部分裂埋下了种子。至于这片低地带在哪里,有什么样的地缘特点,吉尔吉斯斯坦内部又是按照什么样的地缘分割线割裂成两部分的,我们明天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