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节
日期:2012-11-1323:46:27
如果让占据伊犁河谷——外伊犁盆地的乌孙人,选择向外扩张的路径,沿伊犁河而下至巴尔喀什湖的这片土地,并不会是优先选择。相比那些依山伴水的草场,萨雷耶西克沙漠中的伊犁河下游河段,并没有更大吸引力。天山山脉北麓向西延伸的这条支脉(别珍套山——科古琴山——博罗科努山),在庇护伊犁河谷成为中亚难得一见的“湿岛”之后,转而开始向西北方向延伸成为“阿拉套山”。这段海拔与天山主脉相仿的山体,山顶也同样以冰雪的形式蕴含着大量的淡水。尽管阿拉套山西北麓并没有其它山脉与之合力,围就出一条类似伊犁河谷、额敏河谷那样的完整谷地来,但以它的海拔和朝向,带旺一片山前草场及山地牧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由于地质作用,中亚(包括西域)地理结构中的高低转换总是显得过于突兀,缺乏高原为山脉和低地承上启下。这种结构对河流的影响就是,让河流的走向变得有些不可捉摸。在干旱的季节,山麓下通常显得非常安静,并看不到太多的地表河流。而一旦到了一融雪(降雨)的季节,那些山脉所收集的淡水又会顷刻间从山脉的缝隙——谷地中倾泻而出,一股脑的冲入山前平原之上。在这些缺乏约束的低地上,河水会先肆意流淌出一片冲击扇,滋养出一片水草丰美之地后,剩余的河水逐步收窄成一条或数条河流,向沙漠腹地延伸。能为之集水的山地体量越大,就意味着山口冲击扇越大。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水草丰美之地。而对于有技术施展种植才能的农耕民族来说,这些原始状态的冲击扇就是未来的粮仓所在。只是由于地缘结构的关系,古典时期的农耕民族,并没有机会到阿拉套山山前,来验证他们技术。
就流出阿拉套山的雪水而言,它们最终的归宿有三:最北端的列普萨河,中部的阿克苏河,南端的卡拉塔尔河。当然,那些天山之水从山谷中突围出来时,可不止这三条河流。只不过在滋养了山前草原带,并和伊犁河一样,经受同一片沙漠的炙烤之后,能够到达终点巴尔喀什湖的就是这三条了。如果我们一定细分阿拉套山西北麓的山前草原的话,那也可以将之分段命名为列普萨草原、阿克苏草原、卡拉塔尔草原。不过这样细分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在没有强大游牧部落联盟威胁的情况下。那些人口数千甚至数百的部落,固然可以据一条河流在高、低草场中转换牧场,维持自己原始的氏族状态。就象博格达地缘圈中,天山北麓的那些“行国”(游牧国家)一样。而如果你的周边有地理单元,能够孕育出强大游牧政权的话,这些游走于雪线和沙漠之间的游牧部落,通常就没有理由独立了。换句话说,这个地理单元只能成为其他板块的附属板块。
有伊犁河谷这样的优势板块在侧,阿拉套山想诞生一个独立游牧政权的机会几乎为零。即使我们不去控制流域面积、山地结构这些因素,仅从河水的流量上来判断,也能探究出伊犁河的优势所在。我们前面也说了,巴尔喀什湖这弯呈新月形的湖泊,其实内部可以被分为两部分的。由伊犁河所供给的西半部被定性为淡水湖。而由列普萨河、阿克苏河、卡拉塔尔河,加上更北部源出塔尔巴哈台山的“阿亚古兹河”所共同供给的东半部,却是一个咸水湖。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在于两地湖盆地矿物盐含量,而是在于淡水的补给量。也就是说,伊犁河所收集的淡水,在带旺了伊犁河谷、外伊犁盆地后,还能供给出半个淡水化的巴尔喀什湖(连带湖河相接处还有一片三角洲);而整个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在供给另半个巴尔喀什湖时,却有些力不从心。
当然,造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是因为,阿拉湖洼地截留了准噶尔西部山地腹地所收集的淡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得“阿拉湖——塔城盆地”的地缘潜力,要明显优于它阿拉套山西北麓草原。这意味着尽管乌孙人可以通过控制阿拉套山西北麓草原,将势力范围沿河流一直延伸到巴尔喀什湖畔。但名义控制那些看似广袤,实则不堪大用的沙漠之地的意义,远比不上得到阿拉湖——塔城盆地。如果乌孙人不能越过阿拉湖,进入额敏河流域的话。那么这片阿尔泰山——天山游牧力量博弈的“天王山”,将无可质疑的会落入匈奴人手中。
这种情况当然不是乌孙人愿意看到了,只是单线的沿阿拉套山西北麓向北渗透的话,乌孙人想在阿拉湖以北与匈奴抗衡是很困难的。除非乌孙人能从另一个方向,同对额敏河流域保持压力。从地理结构上看,这表明乌孙人如果想以伊犁河为根据地向北扩张的话,就不能仅仅把方向锁定在准噶尔盆地的外围了。经营阿拉套山以东,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的那些山前草原,对于乌孙人来说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