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节
日期:2012-09-2523:38:31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匈奴人到来之前的河西走廊应该是月氏人的领地。假如仅仅把河西之地的范畴限定在额济纳河——石羊河流域,这种理解的确没有错。不过当我们把视线西移到疏勒河流域的话,就会发现这一带还存在一支与大月氏人势不两力的部族——乌孙。相比大月氏人,乌孙人可控的牧场要小一些。党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敦煌一带,是乌孙人的根基之地。很显然,如果乌孙人要想发展,最自然的选择就是东向控制整个疏勒河流域了。然而有这种想法的,并不仅仅只有乌孙人。要是大月氏人不想去挑战黄土高原的中央之国的话,他们唯一的选择,也是向同属一条走廊带的疏勒河流域渗透。
没有人能够说清,乌孙人与大月氏人,到底谁先渗透到了疏勒河流域的东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近邻之间的地缘博弈是再所难免的。从实力来看,有两条绿洲带在手的月氏人,明显要比可能还不能完控整个疏勒河流域的乌孙人要强一些。在东方的刘邦终于击败项羽,将中央之国带入了新的帝国时代时,乌孙人与月氏人之间的博弈也出现了阶段性结果。随着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月氏人终于成为了整个河西走廊的主人。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阶段性结果,是因为乌孙人和月氏人之间的恩怨还远没有结束。失败并被迫离开河西走廊的乌孙人,转而投奔了月氏人的另一个对手——匈奴。对于匈奴人来说,这样一支和自己有共同敌人的部落前来投奔,当然是一件好事了。在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与月氏人的决战中。这些与月氏有着国恨家仇的月氏人,无疑会有着更强的战斗力。不能说,匈奴后来对月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占据了整个河西走廊,就是得益于乌孙人的加入,但乌孙人在与月氏人的战争中,也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乌孙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使得他们有机会在匈奴帝国中,保持原有的部落状态,并最终复国。
作为匈奴人的亲密战友,在匈奴攻战整个河西走廊后,应该就已经回到了疏勒河流域。当然,这时的他们,无论是已经独立为国,还是隶属于匈奴体系的一部分,都应该要接受匈奴浑邪王的节制。至于和当年的乌孙人一样,战败离开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就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去处了。从地缘板块的角度来看,离开了河西走廊的月氏人有五个选择。首先被划掉的选项,自然就是乌孙人当年的选项——北向投奔蒙古高原的匈奴人。也许向东进入黄土高原臣服于汉帝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的话,月氏人就会有很大的机会,象乌孙人那样借力回到河西复国。然而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月氏人并没有遵循“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外交原则,做这样的选项。阻碍月氏人做出这个战略上看,应该是最明智选择的原因,应该是双方皆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游牧为生的乌孙人,融入同属游牧体系的匈奴是很容易的;而让月氏人去信任农耕文明的汉帝国,就不那么容易了。
即使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都不能成为月氏人败退的方向,那么向南退到祁连山南也是一种选择。事实上,月氏人也的确这样做了。这些退入祁连山南,也羌人混居的月氏人,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小月氏”。只不过,选择这条高原之路的月氏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月氏的主力并不认为,祁连山南能够提供给他们充足的牧场。
现在摆在月氏人面前的道路,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西迁了。不过具体分析的话,这条西迁之路其实还可分为二条,或进入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或进入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尽管在大多数人眼中,天山南北似乎应该有着共同的环境特点,并拥有共同的地缘文化,但实际天山的阻隔使得这两大板块之间的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这种环境差不仅影响了月氏人的选择,也影响了后来丝绸之路的拓展方向。至于这种区别到底是什么,这片被我们统称为西域的土地,内部地缘结构又是怎么划分的,我们明天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