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节

    日期:2012-09-0816:33:39
    对于试图从河湟谷地,穿越祁连山脉到河西走廊的中央之国旅行者来说,他们并不需要走到湟水的源头再开始转而向北。由祁连山脉自北向南注入湟水的那些黄河“二级支流”,可以提供多种选择(湟水是一级支流)。而从地缘结构来看,从湟水中流最大河谷盆地——西宁盆地,转而向北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沿着这样的路径修筑官道的话,不仅可以打通河西、河湟之间的通道,更可以将湟水河谷的地缘中心串连起来。
    稍具规模的河谷盆地,一般都是两条以上河流,所共同冲积出的三角洲平原。西宁盆地的情况也不例外。为西宁盆地带来部分土壤,以及提供北向天然通道的河流叫作“北川河”。沿着它向西北方向前行,经过北川河谷的地缘中心“大通县”(回族土族自治区)后,旅行者就将要翻越达坂山,步出湟水谷地的地理范围了。比较有意思的是,尽管大通县与大通河位置相邻,但其实并不属于大通河流域(如果把大通河与湟水,视为两条独立河流的话),只有在翻越达坂山之后,我们才会看到真正的大通河谷。在跨越这道分水岭之后,旅行者们将看到整个大通流域中,地势最平坦、南北纵深最宽、最据农业潜力的一段。现在建制于此的行政区是“门源县”(回族自治县),当年那些为游牧民族所钟爱的草场,大部分已经被开耕为油菜田了。在汉帝国开拓西方领地的时候,大通河被叫作“浩门河”,所以这段河谷平原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浩门河谷”,或者“门源盆地”。
    与青藏高原众多世界级的高大山脉相比,翻越达坂山这样体量山地的难度,可以说是很低了,尤其是在它的南北,还有地理环境不错的北川河谷和浩门河谷,作为战略补给地。不过接下来的行程,相对来说就要艰难些了,因为在到达河西走廊之前,祁连山这座横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高大山脉,是没有办法绕过的。如果按照一般规律,循河开路的话,旅行者们在北出“浩门河谷”后倒是可以很快在祁连山腹地看到一条自东向西,叫作“八宝河”的河流。我相信,除了当地人以外,很少有人会知道这样一条带着吉祥色彩的河流。然而当我们在地图上顺流而下,看看它究竟汇入了哪条更大的河流时,很快就会有惊喜的发现了——原来“八宝河”就是我们之前重点解读的“黑河”的上游河水(之一)。这样看来,如果顺着八宝河而下,旅行者们很快就能够到达河西走廊的地理中心——黑河(额吉纳河)绿洲了。
    当然,以八宝河谷的地理、气候条件来说,并不适合象浩门河谷、湟水谷地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农耕生产。千百年来,藏羊和藏牦牛才是这片土地的主角。不过对于高原旅行者来说,有相对平坦的河谷提供天然道路,以及充足的淡水补给,已是相当幸福的事情了。如果沿路放牧的土著部落足够友好的话,旅行者在祁连山腹地的这段行程应该会更加惬意。也许对于很多生长在人口密集的农业区的人来说,这样的旅程仍然会觉得艰苦,不过考虑到很快就要面对的大漠戈壁,还是好好珍惜这段旅程吧。
    既然八宝河最终的归宿,是河西走廊的黑河,那么它就不可能一直西流,需要找一个合适的缺口穿越祁连山脉了,而个缺口也位置也正是旅行者此段旅程,也最为关心的。在现在的行政版图上,我们可以在八宝河与其他河流合流,共同穿越祁连山的下游位置,看到一个叫作“祁连县”的行政建制。而在两千多年前,这样一片牧草丰美之地,是属于羌人的领地。只是来自汉帝国的旅行者,在到达八宝河下游,也就是祁连县城所在地之前,很可能就从羌人口中得知,他们的这段旅程,除了能够饱揽祁连山腹地的自然风光外,于进入河西走廊这个目标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八宝河和其他黑河上游支流,所要穿越的这段祁连山脉,是整个山脉当中最“厚”的一段。这样“厚”的山体,加上这样大的水流(数流合一),最有可能呈现在旅行者面前的,就是峡谷地形了。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这段以黑河为名,被标注为“黑河大峡谷”的谷地,绝大部分区域并不适合人类生活与穿行。水电开发,以及开展水上漂流等旅游项目,才是当地政府堆积GDP数据时,所可能挖掘的潜力。至于古典时期,就只能算是一道天险了。
    象黑河大峡谷这样的情况,不能被利用的自然通道在中央之国核心区其实也很常见。就象在人类可以利用隧道、高架技术修筑道路之前,那条貌似最近的,切割陇西高原与关中盆地的“渭水河谷”,也并没有成为二者之间当然的联系纽带。在陇山中段经“陇关绕行”一下,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这样虽然会拉长些行程,但相比在那些山高水急的山间峡谷中穿行,还是值得的。不过要想穿越祁连山的话,这样的冤枉路倒是可以不走。事实上单从山脉“厚”度的角度来看,八宝河上游才是最佳的穿越地点。
    尽管从哪怕较薄的山体中,穿越祁连山脉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所谓路是人走出来的,在这个星球上,几乎没有地理相连的两个地理单元,之间是没有通道的。所不同的,无非是道路是否通畅,是否有天然通道可以利用罢了。从八宝河上游穿越祁连山的通道也不例外,和绝大部分穿越山脉的通道一样,它也是利于了一段天然谷地,史称“大斗拔谷”。
    与那些宽敞的河谷通道相比,大斗拔谷的情况其实也并不尽如人意。最窄处仅十余米的宽度,以及两侧海拔达五千米的高山地形,都使得这条穿行祁连山的通道,充满着未知的风险。在历史上,为这种风险付出最大代价的,当属那位“臭名昭著”的隋炀帝了。尽管我们认识这位短命皇帝,更多的是因为他那些被唐帝国所渲染的荒淫之举上。但事实上,如果隋朝能够成就百年基业的话,这位隋朝的第二位君主很有可能就会被包装成类似秦皇汉武的“明君”了(反过来,如果唐朝二世而终的话,李世民也有足够的黑材料,来包装成“昏君”)。
    在隋炀帝对中央之国的那些“贡献”中,大运河是最广为人知的事迹。相比之下,隋朝对边缘地区的那些开拓,或者说在复兴汉帝国版图这件事上所做的那些努力,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事实上,后来唐帝国所试图经营的那些方向,隋帝国都做过尝试。对河湟谷地与河西走廊的“收复”就是其中之一。在利用政治、军事手段击败当时占据河湟谷地的“吐谷浑”之后,隋炀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亲身巡视河西走廊与河湟谷地的帝王。而正是在这次西巡之中,大斗拔谷给中央之国的历史记录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次人数规模达到数十万之巨军事行动中,令人恐惧的暴风雪使得隋朝大军减员过半。
    如果有兴趣的话,也许相关专家可以去实地考察、研究一下,隋军是否可能因为他们过于庞大的人数,而引发了这次灾难。至于我们普通人,倒也不用在做好驴友的心理准备后,才有机会去一睹“大斗拔谷”的风采。事实上,鉴于连通河湟谷地与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沿古道所在修筑一条现代化的高等公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手边只有行政地图的话,也可以在西宁和张掖之间,看到这样一条国道——G229的存在。只不过如果你不是遇到历史特别好的司机,最好告诉它,你要找的是“扁都口”罢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