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节

    日期:2012-08-1421:35:34
    在秦征南越阶段,我们已经对南越的地缘结构,作过详细分析了。如果用地表形态来概括的话,我们可以将这片岭南之地,统称为“两广丘陵”。而如果从水系的角度看,又可标注为“珠江中下游地区”。当然,这里所说的“珠江”,并不仅仅是广州城里那一小段,而是指按照用下游河段之名,作为整条干流以及水系之名的惯例定义的,广义的“珠江”。
    既然两广丘陵地带,只是为珠江中下游水系所覆盖,那么依照人类迁徙和交流的特点,其上游地区,应该也有机会成为南越文化覆盖之地,并为汉帝国所关注了。单从水系的角度看,这种情况还是很可能发生的。不过结合到地理结构,南越文化对珠江上游地区的征服就很困难了。因为相比丘陵之地的两广丘陵,珠江上游地区的平均海拔要高出许多,在地理结构上已经属于中国地理中的“第二阶梯”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云贵高原”。活跃在这片高原上的土著部落,被中央之国统称为“西南夷”
    对比一下,从华北平原渗透黄土高原有多么困难,我们就不应该对南越国控制西南夷,抱有太多的期待。不过,以两广丘陵率先与华夏文明对接,并拥有更大农业潜力这点来说,南越国对云贵高原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最起码,活跃在这片高原上的部族,并没有实力对南越国造成威胁。同样能够让南越国保有地缘优势的,还有浙闽丘陵(主要是南部)以及红河下游两个板块。假如不考虑北边华夏文明的威胁,南越国其实是完全有机会以“南岭”为界,珠江三角为核心,打造出一个“南越帝国”的。可惜的是,它的邻居太过强大了。
    如果我们把视线停留在“珠江水系”上的话,就很容易发现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之间的地缘联系,是靠什么来连接的了。简单点说,云贵高原拥有珠江上游的两条河流,即云南高原之上的“南盘江”,以及贵州高原之上的“北盘江”。而在这两江上游附近,也生成了属于云、贵高原自己的政治体,其实最为主要的,就是滇国和夜郎国。不过,以当时云贵高原的文明程度而言,滇国和夜郎并不能算是统领整个高原的王国,而更象是一个部落联盟中的最大者,或者说是盟主的地位。象夜郎国的东面,北盘江和沅江流域之间,就还存在“且兰”等国。单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更靠近广西盆地的北盘江流域(牂柯江),也就是夜郎国的核心区,会更有机会与南越国互相了解。
    人类对河流水系的认识,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就好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穿成都平原而过的“岷江”,都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所以“江水”的概念,到岷江为止,并不包括金沙江)。同样的情况,很有可能也发生在珠江流域。也就是说,从技术角度看,当时的人们并不一定知道,从昆明东部流出的“南盘江”才是珠江的正源,但北盘江可以通南越,却一定是知道的。因为汉帝国在征服南越时,已经准备以夜郎为跳板,顺流而下,征服整个珠江中下游地区了。
    尽管汉帝国现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并没有直通夜郎的水道。但秦帝国对武陵山区的征服,已经足以让汉帝国很接近这个封闭的西南“大”国了。借助乌江或者沅江水道,汉帝国的使者和军队,真正在山路中行走的时间,并非难以承受。当然,如果想借助夜郎的帮助,打通一条新的攻击南越通道(我们可以称之为“夜郎道”),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夜郎为什么要帮助汉帝国。
    假如汉帝国在公元135年,初次派遣使者出使夜郎时,就提出合作攻击南越的要求,是很有可能被拒绝的。因为此时的夜郎国并不知道汉帝国的强大,与此同时,南越国的强大,却是可以让夜郎国充分感受到的。所以,与其说那夜郎国君向汉使发问的那句“汉孰与我大”,是不知深浅的“夜郎自大”,倒不如说夜郎国只是想客观的得出一个数据,来决定自己的外交走向。对于小国来说,“事大”绝非不可接受,甚至可以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前提是,我必须知道你是否是最大的。
    我们并不知道,汉帝国是通过哪些手段,让夜郎国明白了,他将要面对的是如果强大的一个帝国。不过从汉使打通与夜郎的外交通道,到帝国开始攻击南越,中间有25年时间,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做到这一点了。事实上,在向小国“示威”这件事上,中央之国向来有足够经验,能够让你很舒服的意识到,只要愿意纳入帝国的朝贡体系,你将得到多么大的实惠。
    从战术角度看,能够征用熟悉水路的夜郎人协助攻击南越,固然是可以增加胜算,不过却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毕竟与灵渠这种完全水路的通道,以及骑田岭、大庾岭这种,直线距离更近的“水陆水”通道相比,夜郎道无论在运力和距离上都不占优。最终的情况也是这样,从夜郎出发的汉军,还没有穿越广西盆地,番禺的战事就已经结束了。因此汉帝国之所以希望,借助攻击南越这件事,让夜郎等贵州土著政权参与进来,很大程度是有一石二鸟的战略意图。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汉帝国也的确这样做了,征服南越之时,也正是在贵州高原纳入汉帝国版图之日。有所区别的只是,那些愿意服从帝国调遣参与征越之役的夜郎诸部,最终得以在郡县体系下,暂时保有自己的一片领地,继续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而那些没有顺应天时的部落,则被回军之后的汉军所灭,其领土被直接划入郡县体系(如贵阳一带的,贵州高原第二大国“且兰国”)。
    加上从夜郎出击的汉军,汉帝国最终攻击南越国的军队,被分成了五路。从战略部局来看,这五路大军也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战略任务。从湘江流域(桂阳郡)、赣江流域(豫章郡)出击的两路汉军,无疑是承担着直接攻击南越国都的任务。最终这在这两路的竞争当中,翻越大庾岭的汉军,成为了最先攻至珠江三角洲的汉军。这很大程度,是因为这条路线的直线距离最近。另外,汉帝国与南越国和平交往的这些年,汉军对边关、道路的熟悉,也非秦帝国可比。然而最终攻下番禺城的,取得首功的还是随后到来的,自桂阳而来的那一路汉军——伏波将军“路博德”。这也造成了一个有趣现象,当后世统治者再试图对“越”地用兵时,他们总是喜欢把“伏波将军”这一称号,授予被寄予厚望的将领,以期博得一个好彩头。而这些伏波将军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那位,被认为是执行了外战任务的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而胜。其他几位主攻的都是江东的“越”地了)。
    尽管跨越南岭的这两路汉军,因斩首成功而对南越国造成了致命打击,但这并不代表,自灵渠而下的汉军,就没有任何功劳了。这条沿秦军主攻线路而下的汉军,实际上分成了两路。一路在攻取了桂江(漓江下游)与珠江干流交叉处的重镇——苍梧(现在的广西梧州)后,沿珠江(广义)浔江段向西,然后再由郁江南下,征服广西盆地南部,直至红河流域;另一路则在过苍梧之后,顺西江而下,与另两路汉军合击珠江三角洲。这两路汉军的攻击路线,其实也就是当年秦军所使用过的路线了。执行此项攻击任务的,是南越国的两员叛将。如果他们二人本身,就是当年南征秦军之后的话,这倒也是个比较有趣的巧合了。
    这样看来,这四路汉军都有各自的攻击路径,象一把梳子一样的,把南越国各重要板块给梳理了一下,各军会师之日,也就是南越问题全面解决之时了。唯一显得有些无功的,可能就是从夜郎顺江而下的那路汉军了。他们沿路所攻取的,是在南越国也属边缘的广西盆地西部。如果这路汉军能够赶在沿灵渠——漓江而下的汉军之前,夺取苍梧这个地缘枢纽,倒是大功一件。可惜的是,这路由南越叛将所率领的水军,前进速度明显要更快一些。当然,这一路汉军也不必为此过于懊恼,刚才我们也说了,他们所执行的是“一石二鸟”的计划,将夜郎所属的贵州高原,纳入帝国版图,才是此行的真正目的。而最终,他们也做到了。
    以一次战争之力开地千里,并收服了两个南方大国,算得上是大功一件了。比起发数十万大军,两征南越的秦始皇,汉武帝应该感到满意了。然而如果让这位以武力著称的皇帝,对战争结果进行评估的话,我估计他只会给自己打八十分。因为在战前的计划中,夜郎国并不是唯一准备执行“假途伐虢”之策的国家。帝国东南,南越东北的“闽越国”,同样是汉帝国希望一揽子解决的“外藩”。只是这个与中央之国有着密切地缘关系的越人王国,显然要比封闭“自大”的夜郎国,更了解那些中原人的想法,并没有接受帝国的征召,成为第六路大军。这也意味着,帝国在解决南越之后,必须酝酿一场新的战争,来解决这个飞地般存在的边缘国家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