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节

    日期:2012-04-1500:50:36
    以巴勒斯坦人到来之前,黎巴嫩可以说是中东最为稳定的国家。平衡的政治格局,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多远的社会环境,使得黎巴嫩的日子比起海湾那些产油国来说也不差。只是这一派和谐景象,很快就会被破坏了。巴勒斯坦人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反攻”巴勒斯坦地区,不仅会对黎巴嫩的主权与完整造成影响,更会吸引以色列的目光,最终把黎巴嫩南部变成战区。而一旦巴、以双方在黎巴嫩南部展开混战,黎巴嫩的其他地区也绝幸免的可能。对此最有微词的肯定是黎巴嫩境内的基督教派了。从宗教和民族感情上来说,他们并没有责任和义务,为了所谓的“阿拉伯大义”去开罪以色列。
    黎巴嫩之所以能够在几次中东战争中,独善其身,保持相对稳定,与执政的马龙派,以少数派的姿态温和的调节复杂的国内、国际关系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与他们有基督教背景,能够得到西方的直接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在1957年,黎巴嫩出现反政府的暴乱时,美国就曾经直接出兵干涉,以帮助黎巴嫩稳定政局。不过基督教派主导的政府,固然可以亲近西方,那些已经在人口上成为多数派的穆斯林,同样也可以开门迎接自己的巴勒斯坦兄弟。特别是巴勒斯坦人所进入的黎巴嫩南部山区,本来就是穆斯林的传统根据地(这时主要是什叶派了)。在穆斯林教派看来,这也没损害到基督教派的利益。
    基于黎巴嫩复杂的教派关系,黎巴嫩政府的控制力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那不成规模,人数仅两万余人的政府军,内部的组成也是按教派比例来分配名额的。当然,有政治优势的马龙派,能够控制政府军中那些高级职位,以及让马龙派的军人受到更好的训练和操持更先进的武器。只是在黎巴嫩,武装力量并非集中在政府军手中,其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是由各教派自行武装出来的“民兵”。那些主要教派所拥有的武装力量,都超出了黎巴嫩政府军的数量。更何况,如果情况一旦有变。那些因顾及教派禁忌而没有混编的政府军,也势必会按照教派结构进行分裂。
    从国家的角度看,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够容忍自己的国家当中,出现国中之国的情况。巴勒斯坦武装不听从所在国政令,而引发矛盾冲突的事情,在约旦已经上演过了。现在,该轮到黎巴嫩政府来头疼了。尽管从国家的角度看,黎巴嫩政府对巴勒斯坦武装的一些约束性措施并没有问题,而且同样的事情,当日约旦的哈希姆家族也做过。但受到弹压的巴勒斯坦人,却不认为这是同一性质的问题。在巴勒斯坦人和同情他们的穆斯林看来,巴勒斯坦武装和约旦的摩擦算是“人民内部矛盾”了,而马龙派所把持的政府来做这件事,那就是异教徒的压迫了。因此,为了报复黎巴嫩政府的管制行为,巴勒斯坦武装把报复的目标,集中在了基督教派身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武装冲突。而面对这些外来者的挑衅行为,基督教派的武装,自然也会给予相应的反击。
    在这场有“异教徒”参与的武装冲突中,带有强烈宗教感的那部分黎巴嫩穆斯林,很自然的开始以宗教背景划分敌我阵营。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你就是再辩解这不是“路线之争”也无济于是了。随着冲突的进一步升级,一场席卷黎境内所有教派的内战开始了(1975年)。很快,本身就没有多少控制力的黎巴嫩政府军也开始分裂,穆斯林背景的政府军宣布成立了新的“阿拉伯黎巴嫩军”。
    以黎巴嫩的教派结构来看,一旦陷入内战,就很难不与宗教战争挂上钩。而战争一开始也的确是这样走向的,尤其那些早就对基督教派控制政权心怀不满的穆斯林,是很愿意把这看作是夺取政治主导权的一次机会。不过黎巴嫩原有的内部结构,毕竟也是经由长期博弈而形成的,并且曾经有过一段和谐相处的蜜月期的。因此即使是在穆斯林教派中,也有不愿意看到内战演变为宗教战争的温和派。而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受损害,那些看上去应该亲如兄弟,共同对敌的教派,为了争地盘与权力,也同样会产生矛盾。这些复杂的因素,使得黎巴嫩内战,发展到后来并不是以一种宗教战争的形态进行的(虽然很多极端穆斯林想这样做)。各教派选择阵营更多的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类似于军阀混战的内战形态,使得内战各方合纵连横的组合在不断变化。可以说,这是一场不能简单划分阵营混战,今天的敌人也有可能是明天的盟友。每一个参与者都在内战中转变过立场,投入过不同的联盟组合。
    对于执政马龙派来说,如果内战一直进行下去,显然于国于己都是不利的。因为以目前的人口比例来看,马龙派显然是在依靠当初的政治协议,享受直管的政权权力。无论这种结构因何种原因而改变,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降低马龙派的政治影响国。从这个角度看,马龙派其实是最希望黎巴嫩政局稳定的“既得利益者”。而在战争开始之后,本来就不满马龙派政治地位的穆斯林主要教派,也退出了联合政府。
    以马龙派的力量,虽然对比其他单个教派,拥有相对优势,但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能够凭一己之力搞掂所有教派(哪怕联合其他基督教派)。事实上,当初如果不是有法国人撑腰,马龙派也不可能光凭自己的力量,就获得黎巴嫩的政治主导权。也就是说,如果马龙派不想局势不可收拾,就必须请求外部干预。从黎巴嫩的地缘位置来看,可以有三个选择:要么请求以色列的支持;要么从西方,特别是法、美要求干涉。最后一种选择,则是请求阿拉伯国家,从国家利益出发帮助维持稳定。
    单从对付巴勒斯坦武装这个诉求来看,马龙派倒是和以色列有共同的目标。而以色列也绝对有力量,帮助弹压巴勒斯坦武装,及那些不满现在政治结构的穆斯林教派,只是这样做的政治风险实在太大了,不光国内那些也希望看到和平的温和派穆斯林会被推到对立面。所有的阿拉伯国家甚至全部穆斯林也会将马龙派视为公敌。如果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以色列人是肯定不能请的。
    既然离着最近,又有足够力量的以色列,暂时不在外援考虑范围,那么西方国家呢?从马龙派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渊源来看,这似乎是必然的选项。问题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不满美国支持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发起了一场针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史称“第一次石油危机”。而这时候直接军事介入黎巴嫩,显然会激化双方的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以色列不能找,西方现在又靠不上。让很多人为之不解的事情便出现了,那就是马龙派出身的黎巴嫩总统,开始请求叙利亚军事介入,以帮助黎巴嫩稳定局势。至于说为什么会是叙利亚,叙利亚介入之后又让黎巴嫩内战的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我们明天再分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