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节

    日期:2012-04-0907:28:48
    法国人和黎巴嫩基督徒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十字军东征之前。这其实并不让人意外,一直视自己为欧洲中心的法国,当然会更对被异教徒感兴趣的圣地感兴趣。而马龙派这样生活在“敌人”心脏,具有地头蛇性质的基督教派,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从马龙派的角度来看,尽管历史悠久,并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教派,但在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已经被一分为二的切割的开情况下,选择哪一方做为自己的后盾也是一个问题。要知道西罗马帝国出身,被祭司阶层控制的“天主教”;以及东罗马帝国,集皇权神权于一身的东正教,虽然同属基督教,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并不小于什叶派和逊尼派。在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就多次出现过把假途伐虢,顺手把东正教城市劫掠一番的情况。
    从所处的地区来看,马龙派应该是属于东正教的辐射范围,也和东正教一样,明显融入了很多东方宗教的基因;但从教义来看,却又和天主教有些类似。说到底,原来和谁联宗,还是要看现实的利益了。不过很多,马龙派就不用为这事头疼了。因为攻入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人,不仅灭掉了东罗马帝国,并且把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君士坦丁堡,变成了伊斯坦布尔,更让东正教在他的传统势力范围一蹶不振。如果不是一直被西欧视为野蛮人的俄国人,接过了东正教的大旗,并据此来和西欧取得平起起坐的宗教、文化地位的话。东正教估计也就成个二流教派了。只是对于马龙派来说,身于欧洲大陆腹地的俄国人就是另一个世界了。相比之下,同属地中海地缘圈的天主教区和法国,地缘关系要相对紧密的多。在18世纪马龙派终于下定决心,归宗于罗马教庭,名义上成为了天主教的一个支派。而这种宗教上的“明智”选择,也让马龙派在20世纪初,得以变现为政治资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天主教背景的法国人成为了大叙利亚地区的新宗主。虽然让这个来自欧洲的基督教国家来管理自己,让很多阿拉伯人感到不舒服,但对于马龙派来说,这无异是一个利好消息。问题是这时的马龙派总人口也不过20万人,加上叙利亚境内的其他基督徒,也只有几十万人。相比叙利亚境内,接近千万的穆斯林来说,这个数量无疑不足以使马龙派拥有政治发言权。也就是说,单从人口比例上来说,法国人如果想扶植马龙派在叙利亚上位的话,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殖民地遍布全世界的法国来说,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某块殖民地上,找到自己的“教友”才能展开统治的。殖民者完全可以利用被殖民地原有的内部矛盾,遵循“少数派原则”一则的方式,让其按照自己的意志形成平衡。就好像在叙利亚地区,同样被视为异端,被迫躲进西亚裂谷带山地的“阿拉维派”,被法国人培育成军事代理人一样。殊途同归的是,孤独的阿拉维派在步入政治舞台之后,也想办法为自己的“什叶派”身份正名(之前一直被其他什叶派,认为是异端的),以期凭借宗教属性,获得外部政治资源。而这个资源,就是以什叶派盟主自居的伊朗了。
    虽然殖民统治并不一定需要有天然的同盟者作为支撑,但放着马龙派这样好的资源不用,也着实可惜,特别是在黎巴嫩山区还有亚美尼亚基督教、东正教等一些其他教派的基督徒,加起来能占到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这就是说,虽然在整个叙利亚地区,基督徒的数量微不足道,但在地缘位置最为重要的黎巴嫩地区,基督教还是有相当优势的。如果法国人希望在“法属叙利亚”,扶植自己忠实的盟友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黎巴嫩从叙利亚当中分裂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然后再以“民主”的名义,让人口占据优势的的马龙派掌握黎巴嫩的政权。这样的话,不仅让自己在阿拉伯半岛的殖民地,拥有了一个国家级支撑点,更为整个基督教世界,在阿拉伯世界打下了一颗钉子。这个和日后美国支持以色列的地缘意义,是一样的。
    在法国人的“帮助”下,马龙派成为了黎巴嫩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并上世纪四十年代,黎巴嫩取得完全独立后用宪法的形式,把马龙派的政治主导权固定了下来。这个政治主导权体现在多方面,其中包括黎巴嫩的总统必须由马龙派担任,而军队的控制权也是在马龙派手中的。当然,毕竟黎巴嫩是处在伊斯兰世界中,境内穆斯林也拥有半壁江山。所以作为平衡,议长和总理就分别由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担任了。至于其他的小教派,则根据1932年的官方人口普查,依比例分配议员一类的政治职位。
    要说这种根据人口比例,教派结构搞出的“三权分立”模式,在内部结构复杂的黎巴嫩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这点可能会让大家感到奇怪,因为看到我附的那张“黎巴嫩教派分布图”有朋友,第一时间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种基督教和穆斯林犬牙交错的格局,象极了阿、犹太分治时,联合国为未来的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分割的那张地图。而且和巴勒斯坦地区,只有犹、阿两族的矛盾不同。黎巴嫩地区的教派情况则要更为复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内部,又可细为实力相差不大,可能互不买帐的小教派。也就是说,是不是依靠权力平衡就可以达到内部稳定呢?其实这也并非不可能,因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仅仅用了半个世纪时间来有针对性的改变内部结构不同。黎巴嫩各教派的博弈,已经进行了上千年,而象马龙派这种古老的基督教派,甚至比穆斯林到达黎巴嫩山区的时间还要早。这种经由时间考验的地缘格局,虽然不可避免的仍然有矛盾存在,但最起码一点,大家都已经正视了对方的存在,不会象立国之初的以色列一样,被阿拉伯人视为突然插上一脚的外来户,必欲赶尽杀绝(现在也算经受了时间和战争的考验,从国家层面上基本被阿拉伯人认可存在了)。
    事实上,黎巴嫩地区的这些地方教派,放在叙利亚这个大池子里,都算不上什么。法国人将黎巴嫩独立出来,也等于提升了所有教派的政治地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有大国愿意居中调解,并按照貌似公平的原则帮助制衡,并非没和和谐共处的可能性。也正因为如此,黎巴嫩成为了中东最开放,文化也最多元化的国家,贝鲁特也成为了“中东的巴黎”。如果你希望看到阿拉伯血统的美女,又不想只看到一身长袍的话,黎巴嫩会是最好的选择。在贝鲁特的海滩上,旅游者们能够看到和欧洲一样的风景。当然,这些美丽的风景,肯定都是黎巴嫩的基督徒所创造的。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尽管按照最初的设计,基督徒主导了黎巴嫩的政治,但这个国家的法律属性,还是伊斯兰阿拉伯国家。这其实也是一种妥协了,毕竟你的周围都是阿拉伯人。如果不想和以色列一样成为人民公敌的话,最好的选择还是成为阿盟成员。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犹太人,后来主动承担了打入阿拉伯世界的“契子”的战略任务。黎巴嫩并非没有可能,被再次分割设计出一个基督教国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