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节

    革命之后的伊拉克,虽然在政治上,已经符合加入“阿拉伯联合共合国”的条件。但现实的地缘分割,使得伊拉克人对于接受埃及人的领导,心存疑虑。从叙利亚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也认为伊拉克不应该受埃及人领导。毕竟伊拉克的革命,是在叙利亚的推动下进行的,叙利亚人应该在伊拉克的权力分配当中,得到更多的话语权。问题是,以伊拉克的地缘实力、历史来说,他们也同样认为,自己有机会成为阿拉伯复兴事业的领导者。如果加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能够做到这一点,伊拉克人当然愿意加入了。反之,他们不如再观望一下,等待自己上位的机会。
    其实不管革命之后的伊拉克,有没有加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在地缘结构上不据有稳定性的共和国,都很难维系下去。特别是以共和国的核心板块——埃及,被以色列阻隔在另一片大陆时。因此到了1961年,叙利亚终于宣布退出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本来就是进来试试水的北也门,也跟着退了)。而埃及人,为了保留住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梦想,继续将这个国名保留到了1972年。
    说起来,无论是埃及试图建立“共和制”的阿拉伯统一国家,还是哈希姆家族,一直梦想恢复的“帝国”体系。客观上都是为了整合阿拉伯世界的力量,提高运行效率。但现实的情况是,这种做法反而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让各国在联合对抗外敌之前,不得不对自己的阿拉伯兄弟们,提高警惕。
    曾经有人总结过,两个人之所以要结婚(也包括同丨居丨),客观上的原因,是因为可以节约生活成本,对经济上更有利。假如两个人结婚后,反而要消耗更多的成本,那么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了。不管这个关于婚姻的总结是否正确,对于目前的阿拉伯世界来说,强行整合到一个政治体中运行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埃及所主导的这次整合失败之后,阿拉伯世界也意识到,现在还不是改变阿拉伯内部国家关系的时候。
    虽然尝试建立统一阿拉伯国家的实践失败了,但并不妨碍这些拥有共同宗教、民族属性的国家,以结盟的方式重新达成一致。从技术角度看,有了以色列这个共同的敌人存在,大家更容易先放开彼此之间的矛盾,协调一致。其实早在1945年,埃及就开始操作阿拉伯国家结盟的事。在埃及的倡议之下,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沙特、也门、黎巴嫩七国,就已经正式搭建起了“阿拉伯国家联盟”,也就是“阿盟”的组织平台。只不过1964年之前,阿盟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协调机制,以同一的面目体现自己的政治观点。
    当埃及人无法通过国家合并的形式,做大自己实力的时候,他所能做的就是退而求其次的在现在国际框架下,做稳“盟主”这个位置。1964年在开罗召开的第一次阿盟“首脑会议”,便是埃及这种新动向的尝试。显然,这种相互尊重主权,不谋求改变合作方政治体制的做法,更符合阿拉伯世界的现状(是不是有点象,现在的“主权”、“人权”之争?)。因此第一次阿盟会议取得了空前成功,并由此建立了阿盟的最高权力机构“首脑级理事会”,定期召开,商讨地区性重大问题。而埃及的“盟主”地位,则体现在阿盟的总部被常设在了开罗。
    就地缘视角下的中东战争而言,我们的解读重点并非是在战术层面。阿拉伯国家如何在内部,挖掘自己的地缘潜力;以及以色列,如何在全球地缘政治的舞台上,凸显自己的地缘价值,并以此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是我们解读的重心所在。从阿拉伯国家所能挖掘使用的“地缘牌”来说,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运作的联盟,也是手段之一。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困难。相信很多人心目中都曾经感叹过,以阿拉伯国家上亿的人口数量,如果能紧密联合起来,怎么可能灭不了以色列呢?不过很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难,一个由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联盟,其效率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弹性。如果组织不好的话,在对抗当中所能使用的力量,甚至可能不如一个国家放手一博;而即使组织好了,也只能接近1+1=2的理想值。而要想等于或者大于这个值的话,将联盟内部诸国,组合为一个国家,并采用中央集权的手段可以说是技术上唯一可行的。只可惜,以阿拉伯世界现在的情况来看,他们只能在“联盟”的框架下,来寻求这种合力了。
    面对阿拉伯国家在“阿盟”的框架下空前团结,最为担忧的无疑是以色列。从战术层面来看,合力切断约旦河上游的水源的决议,也正是这次阿盟首脑会议所做出的。面对这种战略压力,以色列所能选择的,就是在阿拉伯联盟的军事准备完成之前,先发制人。在以色列相对阿拉伯国家,战略上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下,这种“先发制人”的战术,可以说一直是以色列的国策。其实象以色列这种,以战术的主动,来对冲战略被动的做法,也是红色中国所一直在做的。如果我们回顾1949年以后的历次战争,就会发现,无论宣传机器如何在传达,中国是被迫出手的信息。就战争本身来说,中国其实都是主动发起的一方。也正是这种战略上被动,战术上主动的差异。造成了一种误解,即国内很多愤怒青年长期认为,中国是一只人畜无害,甚至有些懦弱的“小白兔”(这种战略上的无奈,无疑也被宣传机器刻意放大了);而在国外很多国家看来,这却是一只长着钢牙的,好战的兔子。
    以色列给人的这种“好战”印象,和中国当初的情况也是一样。在战略对抗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果不在战术上掌握主动权的话,估计我们现在在地图上,也就看不到以色列这个国家了。至于我们正在解读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正是这种战术的完美体现。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任何一次战争,都必须有明确的战术目的,你不能因为仅仅看对方不顺眼,或者觉得对方是自己潜在的敌人,就去发动一场战争。好像网络有非常多的人,仅仅因为中、美目前在战略上存在利益冲突时,就随时认定中、美已经处在战争边缘的想法,就过于空泛了。从战术目的来看,夺取约旦河上游的水资源控制权,无疑是以色列发动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而在这场“水资源战争”当中,最为关键的地理单元就是“戈兰高地”。而“戈兰高地”的归属问题,也算得上是现在中东问题三大死结之一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