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节

    日期:2011-12-2702:21:06
    在犹太人占据迦南之地的同时,也是非利士人强大的时期,基于有埃及这样一个强盛王朝在后面撑腰,犹太人最终并没有得到非利士平原。也就是说,实际上“非利士平原”这个地理单元,倒也算不上是犹太人的祖地了。单从民族感情上来看,西奈、内盖夫这两片荒漠之地,对犹太民族的意义反而更大。毕竟犹太教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形态,就是在这荒漠中盘亘的数十年间形成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朋友注意到了,在描述这片大家眼中的不毛之地时,我并没有用一般国内地图上,习惯标注的“沙漠”,而是用了“荒漠”这个标签。这是因为,“沙漠”这个概念,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存在的,那就是了无绿意,一眼望不到头的漫漫黄沙。而实际上,在大多数被定义为沙漠的地区,内部结构也是有区别的。在我们印象当中的那种全部沙化的地貌,那些尚未完全风化为沙粒状的石漠化地貌,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在蒙古高原之上,这种地貌被称之为“戈壁”。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除了那些因为商业、军事等行动,在做足准备情况下穿越它们的旅行者外,真正的沙漠之地本身是无法支撑人类生存的。在地缘博弈当中,通常也只是当作纯粹的地理屏障来定位地缘属性的;至于后者,由于还处在沙漠进行时,水源和土壤条件相对较好(只是相对沙漠了),会有一些顽强动、植物生存其间。这也为那些耐旱的游牧民族生存游走其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这些游牧民族,能够并且愿意长期生存在荒漠地区,并有机会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和其他地缘板块展开博弈,与他们能够控制商道而获取额外利益是分不开的(中东的地理结构,使得那些农业板块之间的陆地交通线,必须经过荒漠地区)。
    弄清了“荒漠”和“沙漠”的区别,我们也就清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管是女作家三毛喜欢的“撒哈拉大沙漠”,还是犹太人穿越西奈、内盖夫沙漠,其实都是沙漠、石漠相间的地区。对于他们来说,在其中选择相对生存条件较好的地点生存(重要标志,就是有水源),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如何阻止土地石漠、沙漠化,甚至将已经荒漠化的土地,逆向转化为农业用地,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已经重新开发迦南之地百年之久的犹太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犹太人看来,只有把上帝赐予的这片土地,重新经营为“流着蜜与奶的土地”,才能够真正完成救赎。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他们已经不可能再通过武力或交换,获得新的土地了,只有把目光锁定在那些绝大多数人都视为不毛之地的荒漠化地区,犹太人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理论上,如果以色列能够把占国土面积一半的荒漠化地区,都转化为农业用地,犹太人在中东的生存空间和实力,也会有成倍的增长。
    不管是要逆向转化荒漠化地区,还是维持现有的土地,不被荒漠化,其中的关键都在于一个字——水。有水的话,这些问题都有解决的可能。就巴勒斯坦地区的地理结构来说,约旦河无疑是这片土地,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提供者。一个试图在迦南之地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是必须在约旦河谷,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于这一点,二千多年前的犹太人就已经十分清楚了。正因为此,从海法——特拉维夫一线登陆成功的犹太人,在依托海上交通线,将沙仑、亚柯两条沿海平原,作为重点经营板块的同时,开始了向约旦河谷渗透的征程。而在这个渗透的过程中,加利利山脉与中央高原之间的那条断裂带——以斯德仑谷地,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成为了犹太人势在必得的一个板块。
    以斯德仑谷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连接沿海平原和约旦河谷的战略通道,还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片水资源充沛的低地。南北两侧高地汇集的雨水,在滋润山谷脚下的低地之后,再东向汇入约旦河。就这一战略通道的体量来看,并不比那两个沿海平原要小多少。对于渴望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犹太人来说,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本身的农业潜力来看,以斯德仑谷地的价值都要高于非利士平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