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节
日期:2011-12-0201:38:43
要想了解约旦是如何从巴勒斯坦地区分裂出来,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的,我们必须先交待一段历史。我们知道,在西方殖民者渗透阿拉伯半岛之前,奥斯曼帝国是中东穆斯林最后的帝国,并成为新月沃地及赛拉特山脉的主人。其实如果不是为了得到麦加、麦地那两块圣地,坐实自己穆斯林政教领袖的地位,赛拉特山脉一线,一般是可以留给阿拉伯人做保留地的。不过后来随着欧洲人的不断东进,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半岛的宗主权,也受到了很大挑战。为了重振帝国的雄风,在欧战(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奥斯曼帝国选择了加入同盟国,与德国结成盟友。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一战的阵营组合背景,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即从瓜分世界的角度来看,德国、土耳其都是属于被边缘化的国家。前者是由于地处中欧,无论是海外扩张还是陆地扩张,都处于不利地位;后者则是因为欧洲国家强势扩张后,原有的生存空间已经被蚕食,并且还会继续被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德、土两国也就有了结成同盟,共同对抗英、法、俄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地缘动机了。
基于地缘位置和动机的原因,土耳其人的作战区域,基本是在它曾经的帝国版图内。而阿拉伯半岛,就是土耳其人的主力战场之一。对于英、法等协约国成员来说,他们的主战目标还是锁定在欧洲本土。因此在阿拉伯半岛的争夺中,英国人更愿意借助阿拉伯本土的力量,来消弱土耳其人。而这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也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历史机遇,毕竟他们在奥斯曼帝国的阴影下,已经被“压迫”了四百年,现在有大国愿意帮助他们争取“独立”地位,是没有理由拒绝的。在英国人的支持之下,阿拉伯半岛在1916年爆发了“阿拉伯大起义”。而起义的领导者,就是汉志的统治者“哈希姆家族”(汉志国王在起义之前是奥斯曼帝国任命的汉志总督)。
我们这些“外人”,仅凭资料就已经能够分析出“新月沃地”的重要性,那些身处其间的阿拉伯人,当然更明白“得新月者,得中东”的道理。即使是仅仅出于统一阿拉伯半岛的目标,新月沃地也必须是第一收复目标。应该说,有了英国的支持,以及哈希姆家族的影响力,阿拉伯人计划还是进展的很顺利的。除了汉志地区以外,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相继被哈希姆家族和阿拉伯人解放了。鉴于英国人之前所作出的承诺(帮助阿拉伯人实现独立),哈希姆家族决定开始建国计划。其中汉志国王的三子“费萨尔”被任命为“叙利亚国王”(包括黎巴嫩在内的“大叙利亚地区”);而二子“阿卜杜拉”,则成为了伊拉克国王了。
可能看过这段历史的朋友,会觉得这种权力分配方式太不民主了。但其实以阿拉伯社会的内部结构来说,圣裔出身的哈希姆家族来执掌政权,并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反而会有很高的支持率(支持费萨尔做叙利亚国王的阿拉伯人有九成以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哈希姆家族的其他成员,在扫清其他竞争者之后,也将执掌半岛内的其他地缘板块。只是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意外出现。
其实如果哈希姆家族能够认清形势的话,就不会觉得意外了。因为在英国人看来,他们的战略目标决不是帮助阿拉伯人获得独立。对于在下一盘更大的“棋”的英国人及其同盟者来说,阿拉伯人只不过是一颗棋子罢了。因此在哈希姆家族及其他阿拉伯酋长们还在谋划内部权力分配的问题时,欧洲人早在战争进行中,就已经已经开始在地图上,重新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了。这其中,作为新月沃地的中心地带,也被哈希姆家族视作重中之重的“大叙利亚地区”,被划给了法国人。
如果法国人的“革命”性不是那么强的话,他们也许会给“费萨尔”一个半独立的叙利亚君主地位,帮助他们控制叙利亚。可惜的是,法国人并不认为他们需要对英国人的承诺负责,更不认为英国人所坚持的君主制,是先进制度的代表。因此费萨尔在叙利亚的政治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结果对于试图统一阿拉伯半岛,复兴阿拉伯帝国的哈希姆家族,当然也是很难接受了。他们所作出的调整就是,由之前在起义当中出力最多的“费萨尔”出任伊拉克国王,而阿卜杜拉则着手组建军队,准备重新收复叙利亚。
法国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显然让英国人感到尴尬。一方面他们对阿拉伯人做出过独立建国的承诺,如果就此翻脸的话,势必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另一方面他们目前和法国人还是盟友,势力范围和直属殖民地的划分,早在1916年就已经协调好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决定作出一个“重大牺牲”,即将约旦河以东的“巴勒斯坦”地区,分割出来成为受英国委托管理的“外约旦酋长国”(也就是现在约旦的前身),而正准备和法国人开战的“阿卜杜拉”,则受命成为了外约旦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