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节

    日期:2011-10-1700:10:59
    说到萨达姆,相信最起码在国观上,应该不会有人不知道这位伊拉克“前”总统。如果阿拉伯世界,包括整个中东在内,是一个封闭的,没有外力干扰的世界。那么萨达姆可能现在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问题是以伊拉克的地缘位置,和它那丰富的石油储量,注定了这片土地的命运,是不能由自己来掌控的。正如现在大家所看到的那样,这个世界的霸权,仍然还是美国手中,而对中东事务干涉最多的,也就是美国。就伊拉克的情况来看,美国人并不是在萨达姆入侵伊朗,准备挟持更多的石油资源,以实现他“阿拉伯复兴”的梦想时,才开始介入的。事实上,和N多反美战士一样,萨达姆当初也曾经是美国的亲密战友。
    当一个国家,试图政治介入一个地区时,有一个“少数派原则”。即在大部分时候,你会倾向于支持这个区域中,势力比较弱小的一方,以牵制力量更为强大的一方。这并不代表实施这项策略的政治家,人性有多少的高尚,愿意扶贫济危,而是为了让该区域达到平衡,避免出现一家独大,反过来背离自己。根据这个原则,如果让美国人在中东选择盟友的话,孤独的波斯人,会是最好的选择。经常有朋友问我,美国最想灭掉的是不是伊朗。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如果从政权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确是非常想解决掉伊朗现在的政治体系;但如果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中东的地缘利益来说,伊朗这个国家却是美国所需要的,也是很有可能结成亲密联盟的。
    事实上,在伊朗成为现代化意义上的国家之后,美国曾经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象绝大部分的穆斯林国家一样,伊朗在建国之后,经历过君主制阶段。如果从现代政治的角度看,君主制无疑是过去式的政治体制,但对于这片“封建思想”浓厚的土地来说,能够将权力集中使用的君主制,在国家建立阶段,却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在一个国家趋于稳定之后,君主们往往就在面对自下而上,要求介入权力的声音和压力了。能够搞的掂的,目前还能够维持(向下分权是一种方法;国家拥有高额的财富,并让国民享受到一定利益,也是缓和下层政治需求的一种方式);而搞不掂的,君主们就只有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象伊拉克和伊朗,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为波斯人建立现代国家的王朝,叫作“巴列维王朝”(1925——1979)。在二战之后,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世界陷入冷战格局的时候,伊朗人选择了站到美国一边。当时伊朗的政治和文化西化程度,并不亚于脱亚入欧的土耳其。如果你有机会穿越回上世纪70年代的伊朗,你很难相信自己是在一个穆斯林国家。相比于现在黑色调的,宗教化的伊朗,你将会看到一个和当时西方生活方式无异的,完全开放的伊朗。这段曾经的世俗化生活,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伊朗现在的文化。虽然在现在的伊朗,女性仍然必须戴头巾才能上街,但最起码色男们有机会,看到波斯女那精致的面容了。
    对于冷战初期的美、苏来说,并不能做对冷战本身,有太多的计划。大家都是在尽量的争取更多的盟友,并且极力避免自己在某一地区,出现真空。而从伊朗的角度来看,之所以选择加入西方阵营,是因为对俄国人的恐惧。基于俄国人长久以来对印度洋的渴望,伊朗在北方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地缘压力。而出于同样的地缘因素,美国人也曾经对中国的加入,寄予厚望。只不过当时的中国,因为意识形态和内部博弈的问题,选择和自己那危险的邻居结盟罢了。
    在那个时候,伊朗并非是美国在中东穆斯林世界争取到的唯一盟友。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美国曾经在中东一带,组织起了一个在地缘结构上,看似十分完美的联盟。在伊朗加入之前(1955年),这个联盟包括本来就已经在脱亚入欧,又在地缘上受俄国人存在直接矛盾的土耳其;对印度成为第三世界国家领袖,并和社会主义阵营打的火热,心存恐惧的巴基斯坦。至于伊拉克人,则是出于对埃及人的不满,才决定加入的。之前我们说过了,在竞争阿拉伯世界领袖这个问题上,伊拉克和埃及是两在竞争对手。而在阿拉伯世界获得独立之后,能够通过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来提升自己实力的埃及,是阿拉伯世界复兴的旗手。由于之前阿拉伯世界是属于英法等国的势力范围。埃及在选择冷战阵营时,很自然的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结盟原则,选择了俄国人做靠山。而出于同样的理由,还是一个君主国家的伊拉克,倒向了西方。
    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加上中东、南亚之前的宗主国“英国”。这样一个地理上相连,地缘属性丰富(各种类型的穆斯林国家,都有代表)类型的军事联盟,表面上应该可以成为美国在中东的亲密战友。但实际上,这种出于不同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联盟,是非常不稳定的,特别是这些国家,并不象西方那样,和俄国人有着根本性的矛盾。最先出现问题的是伊拉克。相比竞争阿拉伯世界领导权这个理由,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之间的矛盾要显得更为突出。而这样一个基本矛盾,是非常容易被政治上的反对派所利用的。即使是在现在,这个矛盾也依旧没有得到缓和的迹象。就像利比亚的反对派,一方面希望得到北约的支持,以达到抢班夺权的目的;一方面又非常担心,和西方走的太近了,会引起基本面的反弹。所以最终的妥协结果,就是希望北约提供空中打击(包括地下管道的支援),但不要有地面部队,踏进利比亚的国土。至于这种即想吃鱼,又不想沾腥的作法,会不会有问题。我们可以慢慢看下去。
    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的直接原因,是伊拉克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建立了“共和国”(1958年7月)。失去了伊拉克的亲西方联盟,也不得不把总部迁到土耳其,并改名为“中央条约组织”。站在和西方帝国主义对抗的“民族大义”立场上,伊拉克这些革命同志,似乎应该选择和埃及人站在同一阵线上,以共同实现阿拉伯世界的复兴与强盛。而埃及人也的确很看好这一点,在它联合了叙利亚,为阿拉伯世界量身定作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这个国家组织之后(1958年1月),已经在国家框架内,为伊拉克留下了位置。在当时领导阿拉伯复兴的埃及人看来,尼罗河下游加上新月沃地,所构成的这条“n”形地带,是阿拉伯世界最为富庶的土地。如果这上面的国家能够联合在一起(包括赶走卡在中间的犹太人),就能够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地缘核心,并拥有和外部势力对抗的资本。
    虽然埃及人信心满满,但我们刚才也分析过了,拥有两河之利的伊拉克人,从心底里觉得自己也有机会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相比伊拉克,埃及所拥有的地缘优势,主要有二,一是地理上位于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二是有苏伊士运河,这条世界级影响力的航道。至于伊拉克人,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地下的石油,同样也有让自己拥有影响世界的能力力。因此革命之后的伊拉克,虽然撇清了和基督徒们的关系,成为了阿拉伯世界复兴事业的一份子,但却始终没有做大自己的想法。为了让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伊拉克的新兴政治家们(特别是,并不介意在政治上再一次的“利用”西方。而最终促成这一切的,正是伊拉克的邻居“伊朗”。
    先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