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节

    日期:2011-10-1101:38:01
    刚才借着有朋友提问伊、科海岸线的问题,简单说了下两国的历史渊源。这个问题,其实是归入下一节“波斯湾”的内容中的,到时候会就海湾的地缘结构,包括全世界人民所关心的石油问题,做详细解读的(悲催的油价。更悲催的是,我刚加完油,就在收音机里听到,石油寡头们“发善心”准备少赚点了)。
    有一句话,叫作“海军是钱,陆军是命”。这句话的意思延伸出来就是说,海洋是为人类获取额外利益的地方,而陆地才是安身立命的场所。所以不管波斯湾有多少利益,伊拉克人更应该关心的,不是海岸线,而是陆地上,靠那两条母亲河所滋养的土地的状况(更何况伊拉克的油,大部分其实是在陆地上的)。现实也的确如此,在美国成功“解放”伊拉克后,伊拉克内部的矛盾,也开始集中爆发了。拔开宗教和民主制度的迷雾,我们来看看这些矛盾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地缘背景。
    经常有人跟我说,这个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你的“地缘”观点,是片面的地理决定论,是本末倒置。其实“地缘”的概念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地理环境这些物理背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受这些客观环境影响,所形成了种族、民族、文化(包括宗教)等,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都是地缘解读的基础。这些地缘要素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当年困守于东欧平原的俄国人,为了和欧洲人一样,通过海洋获取利益,不断的为了出海口而努力。以至于现在,没有人会只把它当成一个大陆国家。问题是这种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大部分时候,我们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种改变的结果,并反过来成为一个参考要素。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更多的是通过地缘分析,分析出博弈各方的优势和不足。有能力作为这个族群和国家的代表,出现在决策层的话,不妨以此为基础,制定战略和战术。即使在你有生之年,不能看到成果,后世的评价也不会差。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要是象现在某些地方执政者那样,不管自身地缘条件如何,一味好大喜功的树起“国际大都市”的大旗来,就不止是事倍功半的问题了。
    回到两河流域的问题上来。基于现在的世界,已经被无缝切割为一个个国家。所以在解读时政之时,大家一般都习惯以“国家”为单位,充当地缘博弈舞台上的主角了。按照这个思路,伊拉克这个热点国家,首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中。从地理结构上来看,两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都在伊拉克境内。特别是最重要的,下游“两河平原”,几乎全部归属于伊拉克。所以如果伊拉克,象埃及人那样,自认尼罗河文明的继承者那样,认定自己的国家,有5000年的文明史,也说的过去。虽然他们对此,未必有一些东亚国家那样感兴趣。
    当我们把范围圈定在伊拉克境内时,我们首先来看看伊拉克的地理结构。之前我们曾经说过,整个阿拉伯半岛是个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结构。但具体到两河流域情况来看,它的三级阶梯结构,更应该是由北向南,由亚美尼亚高原,向波斯湾方向渐变的。也就是说,这个三级结构的第一级,在亚美尼亚高原上,对应的是两河流域的上游地区;第二级,是介于高原和下游平原之间的高地。绝大部分发源于高原的河流,在流到沿海地区扩张冲积平原之前,总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渡区的。而两河流域中间这片高地的核心,跨越了叙利亚与伊拉克的边境,名叫“杰济拉高地”。如果不看海拔,单看它的土地状况,你也可以叫它“杰济拉沙漠”。
    最后一级,也就是第三级,自然是我们的重点“两河平原”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了。我们观察两河的相邻关系,会发现它们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靠得很近。以至于整体结果,呈一个侧卧的“8”字形。不过两河平原与中游高地的切割点,并不在巴格达,而是要更靠西北方向。在两河流淌到巴格达一带之前(城市是跨底格里斯河而建的),有部分河水会溢出、引导入一个巨大的盆地,并形成一个大型湖泊——塞尔萨尔湖。而这个位于8字形结构上夹角的大湖,本来就是中游高地与下游冲南平原的分割点。
    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来解读两河流域的地理结构,当然不是在跟大家上地理课。这些地缘因素,最终还是要通过“人”这个概念(这个“人”,不是指的个人,而是族群、社会),来体现出地缘价值来。明天我们就会看到,伊拉克的族群结构,和我们今天所分析的地理结构,有多深的联系了。
    困了,暂时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