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节

    日期:2011-08-3001:44:51
    以项羽对黥布的信任和重视程度来说,刘邦本来是不会有劝降他的想法的。之所以敢于派使者前去做说客,是因为黥布自己的表现,让刘邦看到了希望。在田荣占据齐地自立为齐王时,北上平叛的项羽,曾经征调黥布和他的军队,一同前往。不过黥布称病并没有北上,而是仅仅派了四千人马前去支援。这当然会让视其为心腹的项羽,感到不快。如果说,这次还可以有称病的理由,那么在汉军攻击彭城时,黥布仍然按兵不动,采取观望的态度,就无论如何过不了项羽那关了。事实上以当时天下又一次陷入动乱,而项羽又表现的只会打天下,不会治天下的,诸侯们心存骑墙的态度,是很正常的。在你无法判断对面来车的走向时,本能的反应就是站在原地不动。只不过在旁人看来,勇武的黥布,似乎不应该有这种首鼠两端的想法。
    如果刘邦没有派说客,去对黔布晓以利害,相信黥布还会这样观望下去。而刘邦现在要做的,就是找破这种平衡,让黔布在关键时候倒向自己。很多人认为,说客的口才,是左右被说者决定的主要因素。其实说客们最主要做的,是把战略形势分析好,让对方自己做出符合自己长远利益的判断,至于语言技巧都在其次。总结下来,刘邦的使者,为黥布分析了如下的四条:一、项羽谋杀了义帝,已经失去了天下的民心(特别是楚地)。即使现在军事上再强大,也很难扭转负面形象;二、之前在楚、齐,楚汉战争中,坐山观虎斗的表现,已经足以让黥布失去项羽的信任了。如果项羽重新掌控了局势,那么对黥布的惩罚也是不可避免的(想想没有支援项梁的田荣的下场);三、刘邦已经占据了西线最有防御力的地缘板块,虽然这一次东征失败,退了回去,但完全可以依托洛阳盆地一线的地形优势,关中、巴蜀的人力、物资资源,和项羽打持久战,并拖垮楚军。而楚军的根本在东楚之地,中间隔着人心尚未归附的梁地(魏地),相当于客地作战。更致命的是,赵、齐这些能够从侧后攻击楚军的国家,都已经反叛了项羽。如果战争真的变成持久战,显然对楚军是不利的。最后一条,应该也是最能打动黔布的,即使项羽这次能够战胜刘邦,其他诸侯也不会就此归顺。对项羽的恐惧,会驱使他们继续和楚军作战。在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下,项羽的实力再强,又能消耗多久呢(刚刚复叛的齐地,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些战略分析,与其说是为了说服黥布而做的,不如说是为楚、汉相争的走势,和项羽的结局做的。而这种客观的分析,也促使黥布作出了决定——叛楚归汉。不过对于黔布来说,他当然知道,如果现在举起反楚大旗的话,就是为刘邦当炮灰,也必将引来楚中主力的攻击。因此他希望归汉的归定,是项秘约。这显然并不能让刘邦满意,他在这个时候派出使者,去做黥布的工作,并不是为了将来自己在反攻时,有个见风使舵的“第五纵队”,从旁接应,而是要让黥布现在就拖住楚军主力,以为自己布防留出充足的时间。
    要想打消黥布最后的犹豫,就是把让项羽知道他已经在政治上已经背叛了西楚。机会很快就来到了,因为这时的项羽,也同样希望黥布能摆明态度,派出主力共同追击汉军。而刘邦的使者所要做的,就是在黥布还想两面落好时,让楚使知道自己已经与黥布达成了协议。这种做法,就像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黔布心中最后一丝骑墙的幻想。为了不陷入被动,黥布别无选择的选择了渡过淮河,主动攻击项羽。如果说齐地,包括赵地现在的叛离,尚不足以动摇楚军乘胜追击汉军的决心,那么黔布的反叛,绝对算的上是后院起火了。即使单从军事上来看,项羽也没有信心,在南北两面都受到攻击的情况下,穿行八九百里,去攻击汉军。
    既然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项羽下一步的计划也随之改变了。一方面他不得不分出主力,去淮南平叛;另一方面也需要拔除汉军留在砀县一带,负责阻击楚军追击的后卫部队(刘邦也不会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黥布身上的)。而从刘邦的角度,也达到了迟滞楚军进攻的目的。顺利退回关中的刘邦,很快便利用起了项羽“留”给他的地缘优势,为即将到来的楚汉第二战役作准备。作为西属政权的第一关口,洛阳盆地与中原相交的“荥阳”、虎牢一线,自然是汉军的第一道防线。在洛阳盆地没有失守前,函谷关一线应该还有足够的时间,部署第二道防线。为了打赢这场关键战役,关中进行了全面战争动员,以增强荥阳防线的军力。事实上在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消耗后,关中的人力资源已经明显不足了。这次的动员,将之前不符合兵役要求的老弱全部征调了。至于蜀、汉(中)这两个项羽看不上眼的蛮荒之地,一如他们在秦国时的战略作用一样,为汉中的后勤补给,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从刘邦的角度看,他的准备工作已经很充分了。只是这场战争,虽然是他和项羽唱主角,但那些打酱油的诸侯们,也并非一点作用没有。就象黔布在关键时候的反戈一击,在战术上为汉军争取了时间一样。在即将开始的第二战役中,刘邦也必须审视一下,那些盟友是否可靠,即使不指望他们帮忙,也不能象黥布之于项羽那样,背后捅一刀。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