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节

    日期:2011-07-0301:51:02
    陈胜为了这次起事,是做了很多准备的。让人记忆深刻,并在后来的历史中,无数次被模仿的是二件事:是他让吴广把书写了“陈胜王”在字的帛书放在鱼腹中,然后故意让戌卒发现;二是吴广躲到营地外面,学狐狸的声音呼唤“大楚兴,陈胜王”六字。不可否认的是,以古人的认知来看,这种心理暗示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只是单凭这些装神弄鬼的方法,就想成大事,却是不可能的,否则那些江湖术士早就登堂入室了。
    真正让陈胜成为抗秦义军领袖的,是他在政治上所拉的两杆大旗。其中一杆,就是楚人的英雄——项燕;另一杆,则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善于“扶苏”这个人,相信只是对秦朝历史略知一二的人都应当知晓。在赵高的策划下,这个本来应该接位的长子,被放逐到了北地,与蒙恬屯兵以御匈奴(随后便被迫自杀),而秦二世也成为了受赵高控制的“胡亥”。将秦始皇的长子,与楚国末期最知名的大将放在一起,并假称二人未死,是这场起义的领导者,看起来是非常可笑的。毕竟他们二人即使真的还在世,也没有可能走到一起。陈胜之所以要这么做,为了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的,积发帝国内部的反抗意识。
    如果仅仅是假托顶燕之名起事的话,那么陈胜所能鼓动和影响的地区,最大限度也就是在楚国灭亡前后,被秦吞并的国家。这些基本上处在太行山——大别山以东的区域,其青壮年阶层,基本上还存有对故国的记忆(直接或被父辈间接影响),并因为有比较,而更容易对秦国的高压统治更反感。至于那些被秦人占据了超过50年的区域,其居民的国家认同感,已经趋向于秦了。这其中就包括了楚人当年的根本之地,两湖之地和南阳盆地。在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之后,楚地的概念就开始东移,淮河也成为了楚地最为重要的中轴线。
    对于那些,已经被秦国成功消化掉的六国故地,以及秦人的根本之地来说,项燕这张牌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不过将扶苏这个“太子”拉出来,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毕竟“废长立幼”这种事,在中国古代是有违祖制的。在这个政权交接期,以这样一个方法来干扰秦人的内部凝聚力,在政治上是一步好棋(秦始皇亡于前210年,大泽乡起义随即在前209年爆发)。
    日期:2011-07-0302:24:50
    相信陈胜在拉“扶苏”这杆大旗来做虎皮时,并没有寄希望于秦地(帝国已经基本消化的地区)也会响应他的号召,共举抗秦大旗。究其根本,这只是用来扰乱对手的战术。陈胜真正能够依托的,还是楚地这个抗秦意识最强的根本之地;认为能够引发连锁反应的,也正是太行山以东,那些入秦不久的诸侯之地。正是基于这个战略需求,陈胜并没有选择回撤到楚地腹地,去建立他的“张楚”政权。而是以攻击者的姿态,向西北方向前进,将楚国曾经的都城“陈”郡(前278年——241年。河南省淮阳县,楚人退出江汉平原后,即建都于此。),作为了基地。
    事实上从防御的角度来看,“陈”郡并不是个好的选择。一是就这块土地的原始属性来说,并不是属于楚人的势力范围。在他们和周人对抗的时期,隶属于周王朝的“陈国”,就已经将之华夏化了。也正因为如此,这块曾经被楚文化履盖过的土地,后来还是成为了中原的一部分。当然,在陈胜所处的年代,陈郡的原始属性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块土地,始终处于楚地的边缘区域。在公元前241年,迫于秦国的压力,楚人不得不将国都再次迁至淮河以南的寿春之时(安徽寿县),秦人就已经将控制区扩张至此了。将这样一个脱离楚国控制长达三十余年,又处在楚地边缘的城邑,作为都城,对于刚刚起步的“张楚政权”来说,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只能说陈胜对于今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这从他取“张大楚国”之意,将政权之名定为“张楚”便可以看出。如果只是想割据一方,和秦人打持久战的话,淮南的“寿春”,以及江东的“吴”郡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其实陈胜这种以攻代守的战略,并不能说是错误的。以秦人的力量来说,即使在他们以诸侯的身份进行攻击时,楚国仍然处于劣势。现在的秦人,已经成为了中央之国的主人,拥有更为强大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与秦人划淮河或者长江而治,是非常不现实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尽快把水搅混,在楚地和整个山东(太行山以东)之地引发抗秦的连锁反应。基于这个战略需求,将自己的基地放在楚地的北部边缘,即能以攻击者的姿态,给其他诸侯之地的遗民们以信心。也能第一时间对秦人的军事行动作出反应。
    就写到这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