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节
日期:2011-06-1101:32:56
就石壁盆地的地理位置而言,能够处在武夷山脉这条闽、赣分割线之中,是其成为躲避战乱的客家先民的避难地的重要原因。南征至此的蒙古人,即使是要征服闽越地区,也不能以这个方向为重点(以闽越的地理结构而言,沿海路南下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个盆地本身的双重属性,又成为客家先民的下一步迁徙的地理基础。
之所以说石壁盆地有双重属性,是因为它的边缘山地同时发源了两条河流,而这两条河流又分别隶属于赣、闽两大水系。向西流淌的那条河流叫作“横江”,在横江水逐次汇入江西境内的“琴江”、“梅江”、“贡江”之后,最终在赣州合流入了赣江;而向东蜿蜒的那条则叫作“西溪”,其流入福建境内的宁化县城后,转而合流入了“九龙溪”、“沙溪”,直至最后汇入“闽江”。也就是说,从连通水系的角度来看,石壁盆地本身就天然具有地缘枢纽作用。如果说当年的秦、汉帝国,不能借助海路征服闽越,而是要象开挖灵渠那样,寻找一个点来打通陆地水上交通线,石壁盆地应该会是候选地之一。当然,这种情况一直也没有发生过,毕竟征服闽越的话,海路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事实上福建境内的水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一条闽江,水量就比流域面积比它大11倍的黄河还要大),但由于自身体系的原因,其内河的航运价值,一直没有机会在中央之国的地缘舞台上展现出来。也许从连通腹地,拓展空间的角度看,能找机会打通一下与长江、珠江水系的联系,对福建摆脱封闭的地缘状况会有所帮助。
虽然石壁盆地有连通赣、闽的地理特点,并且与江西方面有隔而不断的感觉(相比而言,盆地的西边缘山地高度、密度都较低,都多条天然山谷相连)。但盆地的腹地,还是与西溪的关系比较密切,因此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石壁盆地,绝大部分是被划入了福建境内,成为宁化县的一部分。如果当年迁移至此的客家先民,仅仅是在此躲避战乱,那肯定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宠大民系的祖地的(客家民系的人口目前已经上亿了)。如果有幸被哪位著名文学家发现的话,最多也就是得到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定位。
从自然渗透的角度看,即使石壁盆地内的“西溪”,是属于闽江水系,那么客家先民们很自然的选择,就是先向闽江下游渗透。而从现在福建境内的客家文化分布状况来看,他们也的确这样做了。在闽西南以客家文化为主的八个县中,北部的“明溪”、“宁化”、“清流”、“连城”四县,都是属于闽江上游水系。问题是当客家先民们试图向闽江流域持续渗透时,他们会遇到很大的问题。首先是地理结构的问题,以闽越腹地的地理条件而言,河谷平原的发育本来就是有限的。对于农耕属性明显的客家先民来说,闽江上游的地理条件,远比不上他们在赣江上游的“老家”;其次,在客家人决心继续向闽江流域扩张时,闽越族人(包括后来华夏化的闽越族)经营闽江流域已经有千年以上了。你越往下游地区渗透,所遇到的土著文化抵触也会越强烈。对于视土地为根本的华夏民族来说,都天然会有排斥外来“入侵”着的本能。因此客家在闽江上游地区的扩张,也就止步于上述地区,并没有大规模渗透入闽江流域的腹地。
如果福建境内的客家先民就此止步的话,那么它们的在客家民系中的地位,和所扩张的区域,并不会比跨越罗宵山脉,向湖南境内渗透;以及向赣江中游地区渗透的客家人更高、更多。甚至可以说,这些被封闭在各省边缘山地中的客家人,最终的命运一定是被土著文化所同化。就象现在赣南的客家文化,已经很大程度成为赣文化的一部分了(包括身份认同感)。假如说客家人由赣南迁移至石壁,拉开了客家向福建移民的序幕,那么接下来向闽江游地区渗透,则可以说是一种尝试。而真正让客家人在闽越地区占据一席之地的,是另一条与闽江上游水系相邻,却又特立独行的河流“汀江”。正是由于客家先民由闽江流域向汀江流域的转进,才实质性的拉开了客家文化扩张的高丨潮丨。
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