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节
日期:2011-05-2308:27:30
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角色互换,只能做为一种假设来探讨了。现实是二者地缘背景的差异,使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包括经济数据在内的地缘影响力上,都会存在质的差异。受到这种差异影响的,并不只是深圳和珠海,珠两口两岸的其他城市也同样由于与两地的地理距离,影响到了自己的地缘结构。单从地理形态上来看,由西、北两江共同冲积而成的西、北江三角洲(珠江口西侧),显然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因此而拥有更多的城市。而东江三角洲所能承载的,就只有“东莞”这座争议颇多的城市了。
东莞的知名度,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密密麻麻的工厂,和“性都”的别称上。而这两个地缘特征的产生,与它与香港地理关系有着密切关系。当香港的产业开始向内地转移时,珠三角当然是首当其冲的选择。这甚至也带动了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并神话般的崛起。不过仅仅是一个深圳,是无法消化掉香港所辐射出来的能量的。因此与香港在陆地交通上更占优势,并拥有足够发展空间“东莞”成为了香港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地。
东莞与香港同处于珠江口东侧的地理关系,甚至为之带来了额外的发展机会。尽管从地理关系上来看,大陆地区寄予厚望的另一个产业输出地“台湾”,似乎更应该由地理位置相对应的闽南地区来接受它的影响力,并因此同样而给予厦门“经济特区”的定位。但沿海平原的狭小,使得闽南以及整个福建地区,并无法消化掉所有从对岸所转移过来的产业。拥有更强腹地,和更多发展空间的珠三角,在同时起步的情况下,同样也接收到了相当数量的台湾产业。就与香港同处自由经济背景下的台湾来说,有香港这个中继站存在,对于跨海而来,且政治上处于对立状态的台商来说,无论从实际业务,还是心理安全上都会有更多帮助。所以地理上更接近于香港的东莞,在承接香港产业转移的时候,也成为了台商在珠三角的重要投资地。只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随着产业和人员的高密度涌入,东莞的行政管理水平显然并没有跟上这个速度。随之带来的就是在城市结构和文化上的无序了。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包括深圳、东莞在内的整个珠三角地区,因历史背景而产生,相对于整个内地的先发优势,已经趋于平淡了。因为这一波热潮而兴盛的新老城市体,需要立足于珠三角原始的地缘辐射能力,而重新审视各自的定位了。换句话说,就是珠三角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内部整合,以应对来自长三江,以及内地其他地缘板块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之前因外向型经济而各自赚得盆满钵满的珠三角城市们,突然意识到,要想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珠三角的竞争力,它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二千多年来的历史中,从来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那就是谁才是珠三角的地缘核心?
日期:2011-05-2411:18:06
不管珠三角的地缘政治格局有多么复杂(又是特别行政区,又是经济特区,又是省会的),依照珠三角的原始地理结构,以穗、港、澳这三个政治地位最高的城市为基点的区域,在竞争地缘中心这个问题上,有着同等的机会。而就目前的地缘整合上,也在按照这个规律在进行。处在珠江口顶点的广州,它的自然融合对象,对定位为其西侧的佛山。目前这两者的融合,即“广佛同城”的计划,在珠三角地缘融合的诸多方案中,也是最靠前的。其地缘背景,自然与广州省城的政治地位有关。要想维系自己的地缘中心地位,行政区域的大小,和综合实力是息息相关的;而从地理关系上来看,深、港两个城市的一体化,其实也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深圳、香港两地目前都遇到瓶颈的必然之路。只是在政治层面上,要想完全整合成一个城市,却是难上加难。也许最终的走向,也是一城两制的特殊形式。这个一城倒不一定要象“一个中国”的提法那样,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但却意味着可以在非政治层面上,做最大的统一协调(交通、产业结构等)。而对于生活在深港两地的居民,似乎也能在这种特殊政治结构下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就象年初内地物价上涨的厉害时,有深圳的朋友得意的表示,我们可以跟到香港去享受低价“酱油”一样。
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东江口的“东莞”,可以选择向西与广州融合,也可以向南,与深港走的更近。而从实际地缘关系来看,同属于珠三角东部,共饮东江水的港、莞三地,更有机会率先走到一起。为了使这个以“东江”为纽带的地缘板块,具有更多的层次和合作空间,位于东江中下游分界点的“惠州”,也被作为腹地一并列入了整合计划。其实象惠州这样的,珠三角外围城市,还有位于北江的“清远”、西江的“肇庆”。它们共同的地理特征,就是都位于所在流域,山地向平原的切换点,地理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珠三角向内部纵深进行产业转移时,也最有机会最先受益。不过政治层面的因素,并不总是和地理结构完全合拍的。在广东省2003年所做的“珠三角经济区”规划中,惠州和肇庆两个外围城市依照地缘规律,被吸收进了这个大珠三角的概念中,而清远却暂时被挡在了外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北江流域与西、东两江相比,在地缘影响力上要弱上许多。西江作为珠江流域的干流,其辐射力甚至可了覆盖到广西盆地、云贵高原。被珠三角先富起来的城市们看中,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而东江流域则有些另一个独特的地缘标签,来扩散它的地缘影响力,那就是“客家”,因此也有资本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城市,坐在一起规划未来。相比之下,清远以北的粤北山区,所能提供的资源就相对少了。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嫌贫爱富的表现,毕竟广东目前所规划的珠三角经济区(2004——2020年规划),是希望保住珠三角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优势互补程度的高低是会被优先考虑的。如果清远这个点,仅仅是一个城市,而不需要按照地级市的标准,向北管辖大片经济潜力较弱的粤北山区,那么珠三角这个一类地缘板块,应该还是很愿意将之吸收进来的,并作为广州向北发展的腹地的。而现在,在城市一体化的计划中,能够以外围城市身份,跻身“广佛同城”圈的,就只有西江的“肇庆”了。以地缘关系来看,如果广、佛、肇一体化最终能够实现的话,那么清远还是应该会在下一期规划中,被主动吸收进这个城市圈的。
日期:2011-05-2414:37:24
顺便说一下,就闽南和厦门这个经济特区的机会而言,是肯定会在台海关系正常化中率先受益的。而地缘上将地理位置对应,经济在台湾相对落后的台南地区作为腹地,也并非幻想。比较现实的情况,是先把金门消化掉。基础就是金厦大桥的修建,以及金、厦同城化的实现。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必将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试点(地缘政治意义重大)。并且为将来在台海隧道南、中、北两线的竞争中,换得筹码(目前看,连接福州——台北两个政治中心的北线方案,在直线距离和政治上更有优势)。
其实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台海隧道的南线计划比之北线,更有地缘意义。可以将离心力最强的台南地区,与大陆的地缘关系,直接拉近。对于拉平岛内的经济差,也有好处。不过政治因素始终是很复杂的,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就台湾和福建的南北纵深而言,其实南、北两线,甚至中线都应该修的,只是一个先后次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