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节
虽说在我们这些后人看来,四川盆地在对于整个中央之国版图的形成,主要功绩在西、南两面,但在秦人一统天下的进程中,这两个方向却暂时没有成为重点。因为作为战国诸侯之一的秦国,最需要的是借助四川盆地的地缘优势,去消灭他们主要对手之一的“楚国”。也就是说,秦国的政治家们,眼光时刻朝向的是东方,是怎么样借助长江之利,战胜楚国。在这种情况下,云、贵高原这种山高水恶的地区,并没有被秦人列入主动征服的范畴。真正让秦国意识到云贵高原战略作用的,是楚人试图在云贵高原开辟第二战场,派遣“庄硚入滇”的那次远征。只不过在秦国卓越的战略家“司马错”的指挥之下,秦人通过南征武陵山区的楚“黔中郡”,而使楚国的战略构思破产,庄硚也只能留在云南高原做“滇王”了。
司马错的这招“釜底抽薪”,在战术上是极为成功的。但也使得云贵高原在秦国的统一进程中,没有机会成为博弈的主战场。也不能说秦人就没有为日后征服云贵做准备,毕竟这种战略上的威胁已经被秦人认识到了。秦人所做的努力,就是开辟一条进入云贵高原的道路,以为日后征服这些西南夷做准备。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沿现在的河谷水陆并进会是最佳方案。而从水系的分布来看,理论上由蜀郡溯金沙江入云南高原,和由巴郡溯乌江而上入贵州高原,是最有可能的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前者最大的问题是,落差很大的金沙江河谷,无论是陆地道路,还是水面运输,都很难成为交通大动脉,这一点直到现在,都没有大的改观;至于说由乌江入贵州高原的方案,从距离上来说却是绕了个大圈子。并且依靠水道的话,并不能直达夜郎国的核心区(夜郎的核心区在北盘江一带,属于珠江流域了),这使得这条远征路线的价值大打折扣了。
既然利用现成的河流通道不太现实,那么秦人倒不如尽量开辟一条由四川盆地出发的直线道路,到云贵高原的核心区去。这条道路的开发工作,在李冰做蜀地郡守时就在做了。可以想见的是,在云贵高原这样的山地环境下,又没有现成的河谷大道可以利用,这项工程有多么艰难。所以后来开辟出来的通道,其宽度只有秦驰道标准的十分之一,谓之“五尺道”。关于五尺道的走向,会放在南越部分之后。现在串连这些地缘背景,是让大家清楚,由于地缘政治和地理结构的原因,让秦人在一统天下之前,就向云贵高原渗透是不现实的。而在帝国统一之后,云贵高原也并没有成为帝国扩张的首选地区。毕竟要想依靠那条宽仅五尺的山路,作为补给线,难度太大了。
既然秦人暂时没有由四川盆地南征云、贵的计划,那么在《秦征“南越”战略备选方案》中的的计划中,自然也就不可能走最西线,“蜀郡起;南服滇国,顺江入南越”的方案了。也许沿着当年“庄硚入滇”的另一条可能路线,由长沙郡起,沿沅水向西,过黔中郡先行征服夜郎,再顺北盘江而下入珠江干流,进而征服整个南越地区,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但楚人当时这样走,是因为他们志在征服云贵高原核心区,以开辟攻击蜀地的战场。而如果你把攻击目标定在两广丘陵的话,就会发现这实际上还是绕了个大圈子。比之由湘、赣流域的长沙、九江两郡,越过南岭直入南越腹地的方案,所欠缺的不仅仅是交通距离的问题。即使秦人有信心一战征服夜郎,也未必有信心把这块生地马上转变为稳定的战略基地,为他们的南征计划服务。不过从地缘关系上看,由夜郎国入南越之地,始终也是一个选项。所以在后来的汉帝国时期,汉武帝试图重新征服更为强大的,国家化的“南越国”时,也曾经想过打通过这条备选通道。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在没有直接控制一个地缘板块时,就将之作为征服另一个地缘板块的基地存在多么大的风险(那些原本答应归服帝国,并随之出征的部族们,出现的叛乱,这路大军并没有发挥作用)。不过贵州高原与华夏核心区的这次交集,却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就是在汉朝使者出访“夜郎国”时,诞出了“夜郎自大”的典故。这笔遗产是那么的丰盛,以至于现在湘、黔、滇、桂几省都有地区为了做正宗夜郎传人而不遗余力。
日期:2011-04-2513:12:05
昨晚有事没有更新,中午抽时间补上吧!
===========================================
理论上秦人南征“南越”,或者单纯从地理结构上说,从长江流域进入珠江流域,有五套备选方案(详见《秦征南越战略备选方案示意图》)。基于地缘政治和路线的问题,由四川盆地的蜀郡,南入云南高原,征服滇国后,再沿南盘江(目前被确定为珠江正源)而下进入两广丘陵地带;或由巴郡或黔中郡,溯乌江或沅水而上,入贵州高原征服夜郎国,然后沿珠江支流北盘江而下,覆盖岭南的这两套方案,在帝国急于征服南越的时候,都不会考虑。如果秦国的国祚能够再长些,相信云、贵高原迟早是帝国的盘中菜,就象后来的汉武帝在征服南越国之后,回手就溯北盘江而上,把贵州高原纳入帝国版图一样。不过有一个问题却是我们所感兴趣的,就是帝国为什么那么的急于征服“南越”,甚至在帝国刚刚建立后就着手准备了。
对于匈奴这个现实的威胁,秦人无论花多大代价都是值得的,毕竟如果让这些已经南侵的游牧民族得势的话,丢掉的可不仅仅是河套那块可有可无的土地了。而“南越”所属的这些百越族群,对帝国的威胁还只是潜在的,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北线战场已经稳定的情况下,再展开的。但实际上,这两场战争是在同时准备的,并且最后结束的时间亦相差无几。也就是说,秦人是在同时用两个系统,打互不影响的两场战争。
秦人这种急于南进的做法,其实也是有他的道理的。一方面,帝国虽然已经建立,并且将六国的大部分贵族都迁到了咸阳附近,以避免这些遗老遗少们做乱。但六国因为战争,而建立起来的庞大军事力量,仍然有可能对帝国的安全造成威胁。单纯的将其解除武装,变身为民固然是主要的方式,不过用这种方式,对付那些六国军队中的职业军人,难度就比较大了。比较两全的方案,就是为他们找到一个用武之地。而将他们纳入秦军的体系,并立即投入战争的序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地缘关系上看,南征的资源主要来源于吴、楚故地)。同样的问题,在二千多年后的日本也发生过。那些幕府时代留存在下来的职业军人——武士,最终也在日本的扩张中发挥了作用。所不同的是,这些冷兵器时代的军人,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军队。因此以“浪人”的标签为日本军部所用,在日本扩张过程中充当准军事力量。而这个问题,在二千多年前的秦帝国就不存在了。
另一个让南越哪些之快进入帝国扩张计划的原因,是因为“海”。我们曾经分析过,东亚大陆与欧洲大陆,对于自身地理结构的认识有着本质不同,并由此引发了文化、制度上的差异。
与欧洲人最初所感受到的“地中海”式的地理结构不同,中央之国的子民们,认为自己所在的世界是一种“海中地”格局。如果有机会将自己的核心区延伸到南海的话,其意义就不能单纯用农业潜力来衡量了。正是这种理想状态的地缘结构,让因高度集权,而拥有空前力量的秦始皇,这么快的作出的南征决定。从地缘格局上来看,即使秦始皇当时不做出这个战略决定,后面的汉、晋时期,中央之国也会向南渗透,并最终尝试向中南半岛扩张的,但秦始皇的这个决定,无疑大大加快了这个进程。这也就是为什么云贵高原没有率先成为扩张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