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节
日期:2011-03-1113:06:44
抽空补上昨晚的更新
-----------------------------------------------
在王翦为秦国攻占整个上党高地后的第二年,秦国又一次的对赵国发起了攻击,这一次秦国看来是势在必得了。因为在王翦攻取上党的同时,另一路秦军也已经攻占了赵国在漳水以南的“邺”等据点。这些据点都是不久前退守中原的魏国移交给赵国的,赵国其实对守住他们也没有太大信心,只不过是略有缓冲作用罢了。另外秦国之前已经攻取了整个西“河济平原”,建制了“东郡”,如果不是为了暂时稳住齐国这个战略盟友的话,秦国乘势占据整个河济平原,将关东之地一切为二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现在这种局势,已经足以对赵国形成战略包围的态势了,并且现在的赵国已经不能够指望任何外援了。已经被压缩在中原腹的的韩、魏两国,生死只在旦夕之间,并不对秦国造成威胁。至于赵国西、北方向的齐、燕两国,除非有一天秦国的战火烧到他们家门口,他们才会想到伸头,只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又能指望谁来和他们合纵搞秦呢?
有了前几次攻赵的教训,秦国这次倒没有直接经滏口陉东出上党,直取邯郸(城防太坚固了),而是先由南线扫清赵国的外围据点。一路秦军渡过漳水,攻取了赵国的边邑“平阳”;另一路秦军则出东郡,渡过黄河攻占了赵国的东部重镇“武城”。这样的话,赵国东、南边境的漳水、河水防线都被秦军撒破了一个口子,一切迹象都显示,秦国这一次是准备在赵国的南部,和赵国展开决战了。不过战局的发展却并非如此,因为对赵国整体已经呈三面包围之势的秦国,可以选择的攻击点还有多个,到底以哪里为主攻方向,并不是由赵国决定的。从战略的角度看,占据上党高地、河北平原(漳水以南部分)、河济平原的秦国,还需要在北线有所斩获,才能够对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在河北平原的核心区形成四面包围的态势。如果秦人愿意的话,他们大可以北出太原盆地,攻击赵国所占据的忻定盆地、大同盆地,甚至河套之地,然后在沿着当年白狄入河北平原,建立中山国的路线进入河北平原,最终完成对赵国的战略包围。问题是这样做的话,秦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单从地形上来看,赵国北境的这些大大小小的盆地,足以让秦国陷入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战(想想抗战时期,日本在这一地区的遭遇),就算是秦国千辛万苦的将赵北三郡给打下来,反倒还要分出比例不小的兵力来防御蒙古高原的匈奴骑兵。这样一算,倒不如留着赵国的这些北土,帮助整个中央之国去和匈奴博弈。
不从赵北三郡着手,并不代表秦国就不能对赵国的核心区实行战略包围了,已经控制了太原盆地,并建制太原郡的秦国,可以选择从井陉东出太行,沿滹沱河一线切割赵国,将之一分为二,如果赵国在北三郡的边防军因为防御匈奴而不能南下的话,那么东出井陉的秦军就可以顺势南下,与南、东二线的秦军,一起合围邯郸了。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方案,几年前蒙骜带领的秦军就准备这样干了,不过那次由于南路秦军(成蛟)因政治原因裹足不前,打乱了计划,致使赵国翻盘成功。这一次,应该不会再有这样的问题了。
公元前234年,秦国主力东出井陉,开始执行他们的合围计划了。而这一次,赵国唯一能够指望的援军,就只有他们在北三郡,由李牧所统领的边防军了。虽然这样做,很可能意味着将赵国辛苦开拓的北部疆地,让给匈奴,但相比于国家的生死存亡,赵国也顾不上这些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赵国在河北平原的农业区尽数失于秦,仅凭赵北三郡的地缘潜力,是无法供给那数十万边防军的话。真要那样的话,就算赵国想偏安北部,估计也要由华入狄了,变身为游牧民族了。
在赵国决定调李牧大军南下之前,秦国在井陉一线的攻击可以说是进展顺利,滹沱河南面的赵国城邑:宜安、赤丽相继被攻克。并不能说秦国就没有想到赵国可能会“壮士断腕”“丢车保帅”,调李牧大军回援,但秦国更相信更相信自己的实力。实际上以秦国的战术来说,杀伤敌军的有生力量,比之攻城掠地更为重要,因此这一次的攻赵之举,其实可以算的上是围点打援。将赵北三郡的边防军调出山势艰险的晋北地区,并与之决战于平原之上。要是赵军不肯回援,那就顺势南下灭了邯郸。而对于赵国来说,战略上的劣势使得他们怎么选择都是在冒险(想想当年的德国,无论将重点放在东线还是西线,都同样有问题)。
日期:2011-03-1114:34:53
在很多朋友的思维里,和草原游牧民族、森林渔猎民族的地缘博弈属于“外战”;而发生在中央之国核心区内,或者说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则属于“内战”。虽然说按照现有的观点来看,这些都应该属于“内战”的范畴,但中央之国为了解除这些边缘地区对核心区的威胁,的确做了2000多年的努力,因此在看历史时有这样的内、外之感也无可厚非。如果按照这样的内外标准划分的话,那么所谓的“外战”的起点可以放在战国时期,而秦、赵、燕三国则是最早为中央之国进行“外战”的政治集团。
无论按照“内战”还是“外战”的标准来看,李牧都可以看做一个卓越的战术家。如果不是因为他成功的为赵国镇守雁门,抵御匈奴,赵国的其他名将也不可能倾力在南线与秦军博杀。从大的方面来看,当年赵武灵王开始的军政改革“胡服骑射”,是赵国单兵素质居于诸侯前列,以及能够一直涌现出优秀战术家的有力保证。因此即使是在秦国战略优势已经无从逆转的情况下,赵国仍然成为了秦国东扩的最大障碍,在战场上多次大胜秦军并转危为安。作为赵国最后的希望,李牧和他所率领的北地边防军,这一次也没有让赵人失望,他们的这次回援在战术的运用在仍然非常成功,击退了秦国这次的全面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