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节
我们刚才说了“褒斜道”在几条秦岭小道中,算是通行条件较好的。其实这个较好,也只是相对而言(主要还是因为直接指向汉中,所以维护的较好),这些穿行于秦岭之中的河谷,根本没有在河道两旁流出足够的究竟让人通行。为此,沿着河道旁边的峭壁开凿孔洞,插入支架,然后再铺上木板通行,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这也就是所谓“栈道”。在连通秦、蜀两地的“蜀道”中,“栈道”也是经常被迫使用的交通形式。而开凿于“褒斜道”中的栈道,则是属于标志性的栈道,也很有可能是最早使用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如果进入战争时期,防守的一方要想阻止对方的进攻,只需要将栈道烧毁,就可以起到迟滞对方进攻的目的了(诸葛亮北伐退兵时,经常这样做)。
鉴于由陈仓道攻击汉中盆地成本较高,也容易遇到逐级抵抗的情况。因此军事家们往往更倾向于使用能够直接插入汉中腹地的“褒斜道”。只是要想走这条捷径的话,你得首先保证有路可走,即“栈道”没有被毁。这也正是为什么刘邦当年要修栈道的原因,当然,如果你在对方知晓进攻意图的情况下,即使有能力修复栈道,对方在出口处也很容易截击成功,让你功败垂成的,所以汉军当时“明修栈道”是虚,绕个圈子“暗渡陈仓”才是实。
基于刚才的分析,如果在战争开始时再临时修建道路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在秦国攻蜀的过程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似乎可以解释秦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秦国为了打通攻蜀的道路,弄了几头石牛,然后传言石牛能粪金,并告知蜀国要送给蜀王。而为了接受了几个宝贝,蜀国派人修筑了通往秦国的道路,因此蜀道也被叫作“金牛道”。
实际上我们刚才也说了,在秦人决定攻蜀之前,沟通关中、陇西、汉中、蜀地的道路就已经存在了,并不存在到了攻蜀之前,再计诱蜀人修路的情况。从逻辑上看,如果秦蜀之间一直没有可供通行的道路,那么秦人也就无法向蜀人传递消息,更谈不上计划攻蜀了。不过鉴于蜀道非常容易被破坏掉,因此蜀国在占据汉中之后,封闭了褒斜道(其他两道要想封闭也不难),以防秦人的渗透也是很有可能的(蜀人还没有力量,继续向关中渗透,封关以自守是正常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秦人计诱蜀人重新修通道路,也是符合逻辑的。
只是即使是秦人计诱蜀人修通了包括褒斜道在内的蜀道,他们的军事行动也只能对汉中盆地起作用。因为无论他们突袭汉中盆地的行动有多么突然,蜀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反应,在“葭萌”这个点上封关以自守,保住川西平原的核心区,不受秦人侵扰。这样的话,秦人所收获的就只是汉中盆地了,再想图谋四川盆地的话,就要面对持久战了。
不过后来秦人南过秦岭,灭掉巴、蜀,并将汉中盆地、四川盆地收入囊中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在公元前316年就完成了。能够这么迅速的完成项艰巨任务,当然要感谢那个占据汉中盆地,并建都“土费城”的苴国了。引儿狼入室的“苴国”不仅害得自己亡国,也连累了巴、蜀两国同时亡于秦人之手。而秦人对于苴国的“感谢”,就是将苴都土费城“升级”为四川盆地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域。
有了“苴国”的背叛,蜀国的迅速土崩瓦解是可想而知的,失去了天险保护的川西平原,再也无力阻挡北方来敌的进攻了(在后来的诸多案例中,这个时候成都平原上的政权,往往都已经在心理上崩溃了)。而身处山地的巴国,理论上应该可以抵抗更长时间的。不过这个时候的巴国,在楚人的攻击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实力远强于巴、蜀,又通过征服苴、蜀两国占据了上水优势的秦人,乘势攻入阆中、江洲几个巴人的重要据点并不算难事(后来南宋之所以也能在钓鱼城这些山城中,抵抗一些时间,是因为还能通过水路,由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补给)。在这些重要城邑丧失于秦人之手后,即使有部分巴人退入山地之中,作为一个国家,巴国也可以被宣告亡国了。
说到这里,可以再提下“巴”这个特殊的国家。巴国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的生存方式,这种以资源+区位立国的方式,很象现在中东那些产油国。一旦这些资源被掠夺,或者被找到替代品,崩溃往往是在一瞬间。在以农业立国的东亚古典社会,巴国这种不事农耕,依靠控制食盐所获得的财富而强大方式,本来就是被视为异类。而巴人强悍异常(山地所赋予的性格)的战斗力,却又经常凭借区位优势介入核心区的地缘博弈,更让那些正统诸侯(包括楚国)们感到不平。因此对于“巴”文化,也流传下来一些负面的评价。其中最为知名的评价就是“下里巴人”,以用来评价巴人音乐的不入流。演变到现在,已经衍生出“乡巴佬”一类的,带有强烈贬义的词汇了。而与“下里巴人”所对应的成语:“阳春白雪”所代指的音乐,则相传是源于两个出身“高贵”的诸侯国——晋国或齐国。
在形容对“巴”人的评价当中,还有一个典故是用来形容巴人野心的,那就是“巴蛇吞象”,这个典故演化到现在,则变成了“贪心不足蛇吞象”。就“巴”这个字的定形而言,也很有可能是源于蛇的形象(应该是蟒蛇)。
举出“下里巴人”和“巴蛇吞象”的典故,并非是在贬损巴文化。相反,作为中华文明中为数不多的异类,巴文化为我们呈现出了不同的生存样本。巴国的兴亡也可以为我们处理当代的地缘政治,提供历史经验(包括那些资源性城市,在资源耗尽时,如何思考转型的问题)。
关于秦、巴、蜀之间的地缘关系,以及“苴”的战略地位,相信通过这一节的解读,大家已经比较清楚了。不过在征服巴蜀之后,秦国的崛起之路还远未走完,下一步他们就要面临更为强大的对手——楚国了。在秦人征服巴蜀的过程中,有很多朋友心里可能会有疑问,这个时候楚人在做什么。如果说楚国在长江一线,受阻于巴国,未能渗透入四川盆地腹地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与楚国核心区——“江汉平原”一水相连的“汉中盆地”,为什么楚国也未能抢在秦人之前染指呢?这个问题的解答,就要放在下一节了。到时候我们会对整个汉水流域的地缘结构,作一个全面解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