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节

    日期:2010-11-2200:01:12
    说到巴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地缘关系,大家很容易想到蜀国。同处一个盆地之中,巴蜀之间没有恩怨是不可能的。这点与燕赵、齐鲁、吴越、秦晋这些因地缘关系密切,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缘概念如出一辙。如果不详加解读,很多朋友甚至很难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
    只是,虽然巴蜀由于同在四川盆地而地缘关系紧密,但四川盆地毕竟不是一个全封闭的地理单元(象地理大发现之前的美洲那样),大家除了要与对方争夺川中地区以外,还必须应对盆地之外的地缘力量。而对于巴人来说,他们的主要对手就是长江中游的楚人。
    由于巴人带有深厚的长江文化特征,他们与长江中游的楚国发生地缘博弈,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从地缘实力上来看,巴国肯定是比不过沃野千里的楚国的。不过在巴楚之间的博弈中,楚国其实并没有占据一边倒的优势。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巴人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如果楚人试图从陆地进攻巴国的话,那么长江三峡南北的这些崇山峻岭就会成为巴人的天然屏障。即使是在过渡开发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在分割四川盆地与两湖之地的山岭中,看到“神农架”这个名字。不管这片原始森林里是否真的有野人,但它起到的隔离作用是不用怀疑的。可以想见,在二千多年前,整个四川东部边缘的山体,是处在什么样的开发状态。
    楚人并非不熟悉山地生活。在进入江汉地区之前,他们也曾经在神农架东面的“荆山”之上披荆斩棘。问题是如果有得选,绝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在环境更好的区域生存,而相比于西面这些让人望而却步的山地,东面的江汉、江淮流域有着大片的土地等着楚人去征服。即使是成为了江淮的霸主,楚人也会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中原甚至整个华北平原之上。至于说,去碰巴人所占据的那些山地,已经习惯了农耕生活,和平原作战的楚人,很难提起兴趣。当然,世事无绝对,因为这个世界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生活必须品,比如盐铁,如果为了它们,也许楚人并不介意在西线展开战争。
    日期:2010-11-2201:24:10
    相比于楚人没有太强的欲望介入四川盆地,巴人反倒经常的跑到四川盆地的外面,去参与江汉甚至中原的地缘博弈。在当年楚国收拾周人的汉阳诸姬时,巴楚之间就曾经有过蜜月期,联手应对这些以华夏正统自居的诸侯。从地缘结构来看,巴人之所以能够有机会走出四川盆地,所倚仗的就是山、水对其地缘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山地生活赋予了巴人强悍的体魄,与搏斗的技巧,加上山地的生存条件,相对较差,让他们本身就更具有扩张的欲望(和高原游牧民族喜欢袭扰耕区是一个道理)。巴人的善战,早在武王伐纣时就已经为中央之国的各路诸侯们所知了(巴人当时也是伐纣联盟的一员)。对于楚人来说,能够有这样一支强悍的盟友,来应对那些周人当然是求之不得的;而对于巴人来说,能够有机会到平原地区再试试水,为山地贫乏的物质生活做些补充,也是件不错的买卖。另一方面,占据长江的上游,也使得巴人相对于中游的江汉地区,更有地缘优势,也更有顺江而下的欲望。
    尽管巴楚之间曾经有过蜜月期,但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当楚人完全消化了南阳盆地和江汉地区后,巴人再想出来搞点物质,就直接触犯楚国的利益了。在这种情况下,昔日的盟友也只有反目成仇了。基于长江是双方之间的主要沟通渠道,因此巴、楚两国的博弈重点也就是长江上游和中游之间的区域。在这个位置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标——“长江三峡”。这段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条峡谷,首尾相连的峡谷包夹而成的长江水道,所穿越的就是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山地。也就是说,如果你向西,过了奉节县,就等于进入了川东平行纵谷地带;而向东过宜昌的话,江汉平原就会展现在你面前。从这个角度看,谁能够占据了长江三峡,谁就可以占据地缘优势。
    在战国以前,和大半的战国时代,巴人部族都是长江三峡的主人。这并不表示巴人的实力就比楚人强。因为如果楚国仅仅是出于防守的目的,而不是准备灭巴的话,并不一定要占据整个长江三峡,要知道,想彻底征服这些山地民族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一战而胜,但维护占领区的成本也会很高。当年吴国之所以没有灭越,也正是基于这个道理。能够消除这些山地民族,向平原地区渗透的能力和欲望,目的也就算达到了。
    因此对于楚人来说,最为安全和省力的方法是在三峡的出口之处,设置一个军事据点,并派重兵把守,让巴人无法顺江而下攻击江汉地区,就可以防止巴人大规模的侵扰了。虽说楚人已经演变为一个平原国家了,但地处江水、汉水、淮水这几条大河之间,楚人的水上力量可以说是战国诸雄中最强大的。尽管逆流而上,攻击巴人有些难度,但用来防守还是绰绰有余的,因此楚人并不是特别担心巴人的威胁。而反过来看巴人的上游优势,如果想在进攻中得到体现的话,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做支撑。也就是说有机会一战而大胜楚国,否则攻击失败的船队,再想撤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楚国在柏举之战后,想从顺江而下攻吴找回面子,就吃了这样的亏)。而相对于楚国的地缘实力,巴国显然也没有对抗的本钱(如果与蜀国联手,倒有点机会)。
    楚人所选择的防御点,这个点现在的宜昌,当时叫作夷陵,是楚国在西线的军事重镇。而夷陵以上,则是巴人的控制区。在整个三峡的线路上,除了东端夷陵这个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据点当然就是西端的起点了。巴人在此所设置的军事重镇叫作“鱼复”。如果楚人越过夷陵,占据了整个长江三峡,那么封锁鱼复这个三峡的西大门,就可以让巴人的核心区不受损害。说到“鱼复”这个名字,知道的朋友应该不多,不过如果提到它后来的另一个名字“白帝城”,相信不知道的朋友就很少了。白帝城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节。其实刘备死前还是回到了成都,但兵败于东吴之后,退守白帝城,以扼守川东之门户,却是事实。由此也可以想见,当年巴人会如何经营这个战略要点。由于这个战略要点是川东门户,因此在后世也被叫作位“夔门”。又因为它位于三峡中的瞿塘峡西端,因此有时又贴上了“瞿塘关”的标签。至于现在嘛,则是归属重庆市奉节县所辖。也就是说,如果大家在一此历史书中看到上述几个地缘标签的话,它们所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战略要点。
    日期:2010-11-2201:43:21
    对于一些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朋友来说,如果脑海中有“白帝城”这个概念,多半是来自于李白的那首《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这首诗我们最起码可以得到两个地缘方面的信息:一是在古典时期,如果你想顺着峡谷开辟陆路通道,会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二是由走水路,由三峡地区进入江汉平原有多么的便利(江陵就是荆州)。
    假使楚人只是想阻止巴人的东进,守住三峡的东大门——“夷陵”这个点,的确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了。但后来楚国还是花费了很长时间,从巴人手中夺取了三峡地区,并突破“鱼复”继续向巴国的腹地渗透。至于楚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又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留待明天解读了。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