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节
日期:2010-10-2600:01:00
要想知道“宜阳”还有什么战略作用,我们就必须再来审视一下伊、洛两条河流。我们知道,如果从水系的角度看,洛阳盆地中的核心平原区,实际上是由伊、洛两水的下游,加上黄河冲积而成的。而这种冲积平原是农耕文明的最爱,也最有机会成为文明的中心。与其他平原地形的地理单元相比,处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汇处的洛阳盆地,所孕育出的“河洛文化”,更成为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源头。
其实不光是华夏族喜欢冲积平原,那些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戎狄们也喜欢平原地区。只不过戎狄们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平原的地缘潜力,因此也就无法与精耕细作的农耕族在平原上展开竞争了。除非戎狄们愿意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定居下来变身为农民,事实上也的确有很多边缘民族这样做了。但如果真这样做了,他们也就不再是戎狄了,而变成华夏的一部分了。
愿意融入华夏的边缘民族,毕竟不是全部,那些希望保有自己文化的戎狄们,在竞争平原失败后,往往会溯河而上,到达河流的中、上游地区。这些山间河谷的生活环境,固然没有下游的平原地区舒适,但相对更适合原始状态的边缘民族生存,也能够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淡水补给。更为重要的是,戎狄们可以时不时的顺流而下,去经济发达的下游地区打打草谷,均均贫富,为自己单调的物质生活增添些色彩。
在平王东迁之时,伊、洛两河的上游地区就已经有不少戎人部落了。这些被称之为“伊洛之戎”的边缘民族,就经常会去洛阳盆地转转,让王室头痛一番。在晋国和其他诸侯勤王任务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为了应对伊、洛两河中、上游地区的戎人。对于绝大部分的边缘部落来说,他们与华夏诸侯们的摩擦其实是不带政治目的的,或者说单纯的只是为农业区丰富的物资所吸引。问题是一个族群是否卷入政治旋涡,有时候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特别是当你活动的区域,处在两大地缘力量的接触区时。而伊、洛两河的上游地区,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敏感的区域。
日期:2010-10-2601:00:46
最终在地缘政治舞台上出现的,并非是伊、洛两河原产的戎狄部落。所谓“原产”当然也是相对的,指的是在平王东迁之前,就已经长期在此生活的伊、洛之戎。这个曾经对诸侯争霸产生过影响的边缘部落,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陆浑戎”。
陆浑戎正式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是在公元前638年。那年秦穆公在与晋惠公的较量当中,终于占了上风,报了“崤之战”惨败之仇(在秦晋争霸一节中写过了)。不过当时的秦国也已经充分意识到,东进已经是不现实的想法了。因此整合渭河平原及其周边高地,成为了秦国的主要战略,最后的结果也就是“秦霸西戎”。而对于那些盘据在渭河流域的戎人,秦人处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以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驱逐出境。陆浑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赶出渭河流域的。
与秦国相比,晋国这时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就要“和谐”的多。尽管距离晋国的“和戎”政策出台还有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但晋国还是将陆浑戎安排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就是伊阙以南的伊、洛河谷之中。晋人之所以愿意帮秦人善后,当然不是在做义务工了。对于周王室和他所册封的诸侯来说,让一些愿意依附于华夏文明的戎狄部落,为自己所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鉴于秦人当时还刚刚进入华夏序列不久,晋人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显得太成熟是可以理解的。就象在人类的历史当中,最初的战俘往往是用来祭祀而被杀掉,之后才发展到将之转换为“奴隶”,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一样。
如果做的好的话,戎狄们甚至有机会“转正”为正式的诸侯,从此进入华夏的行列。就象当年为王室牧马的秦人那样。当然,戎狄们想为王室和诸侯们效忠的话,养马只是其中一种途径。更多的时候,他们所发挥的是军事作用。这种军事作用即有战术上的,即为所依附的对象提供雇佣军,参与某次战役;也有战略上的,包括将整个族群部属在一些战略要地之上。通常这些战略要地都是华夏民族觉得潜力不大,但又必须加以防范的区域。或者说主要指的就是那些对平原地区构成直接威胁的山地当中。
刚才我们也说了,伊、洛之戎们是王室安全的重要威胁。而已经控制了崤函通道、河内地区的晋国,当然不让的要承担起保护王室的责任,这也是称霸所必须做的表面文章。在这种背景之下,让一支对自己心存感激的戎人,去与伊、洛河谷中土著的戎人部落竞争,不失为一个“以戎制戎”的好办法。
日期:2010-10-2601:36:12
其实让伊、洛两河的中游地区,掌控在自己手中,对于晋人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战略作用,那就是牵制楚人。我们知道,在晋人进入河北平原的南部,也就是河内地区以后,他们下一步目标势必是向中原腹地渗透。而与此同时,从南阳盆地出击的楚人,也有同样的想法。因此中原腹地的西侧,伏牛山的东麓往往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地区。在晋、楚两国博弈的过程中,夹在中间的郑国往往被迫成为一颗棋子,不得不在双方之间周旋。除了郑国以外,伊洛河谷中的“陆浑戎”也对晋楚之间的博弈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了解“陆浑戎”为什么能够替晋国牵制楚人,我们要先观察一下洛阳盆地与中原腹地的地缘关系。
所谓的“盆地”,狭义的概念是指盆地底部的平原地区,而广义的概念则包括平原周边的山地。如果为广义的盆地分级的话,那么可以由高至低分为外围山体、坡地、平原三级地形,而这三级地形,往往对应着河流的上、中、下游。就“陆浑戎”而言,他们所占据的区域主要就是洛阳盆地的第二级地形。其中心区域就是在伊阙南边的伊河河谷。至今所们还可以在那里看到一个以“陆浑”命名的水库。
如果陆浑戎也想参与到中原争霸当中去的话,向北经过伊阙进入洛阳盆地腹地,然后再出虎牢关,沿济水南岸东进固然是一种选择。不过这种走法就算不考虑绕道的原因,王室和有心护卫王室的诸侯们也不会让他们这样做的。其实陆浑戎如果想东入中原的话,并不需要这样绕着圈走。因为洛阳盆地的外围山体,并非是一条环形的高大山脉。而是由一系列呈“伞”状排列的条状山体所构成的。从地理关系上看,这些如手指形状的山体,是伏牛山脉的北部延伸;而整体呈手掌状的伏牛山脉又是秦岭的最东端部分。我们可以形象的将整个秦岭看作一条手臂,伏牛山脉就是手臂前面的手掌,那些围就洛阳盆地的小山体就是手掌上的手指。
既然是“手指”,那也就意味着它们之间有缝。而如果陆浑戎想东进的话,洛阳盆地东、南侧的嵩山、箕山、崆峒山(现名“西泰山”)之间,理论上就应该存在两条谷地作为战略通道。
困了,就写到吧,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