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节

    日期:2010-10-0221:59:51
    上一节我们解读了燕国的上谷郡。应该说,燕国在西北方向的开拓,主要还是基于防御的需求,毕竟怀延盆地——军都陉一线是游牧民族入侵华北平原,最为直接的线路。当然,要是有充足的时间,和相对弱小的对手,燕人也并非不愿意,顺着洋河和桑干河开疆。只是对于已经习惯于平原生活的燕人,如果想在高原地区有一番作为的话,其实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因此上谷郡以西的区域,成为了来自山西高原的赵人,与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博弈的主战场。
    就“郡”这个概念而言,在秦人将之正式定为一级行政单位之前,在战国时其实是诸侯们设在边地的,一种军政合一的单位(后来也有在核心区内推广的)。在中央之国的北部边境,由于扩张到农牧(渔猎)分割线,因此燕国沿燕山一线设置的“塞上五郡”,其影响力一直持续了上千年。而在燕山以西,山西高原与蒙古高原的接触区,赵国也同样设置了三个郡级机构,以护卫它在山西高原的核心区。它们就是代郡、雁门郡、云中郡,合称为赵国的“北三郡”。而其中与燕国的上谷郡相邻的,就是“代郡”。
    日期:2010-10-0300:59:26
    对于“代郡”,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因为在赵武灵王灭代一节中,我们已经清楚了“代”这个地缘概念的由来,也知道了它的核心区是在蔚县盆地。不过无论是之前的“代国”,还是后来的“代郡”,其覆盖范围并不止于蔚县盆地。
    如果我们从蔚县盆地出发,向北走的话,最先进入的地理单元会是“大同盆地”的东北角。尽管一般理解中的“盆地”应该是一个近似于圆形的,四面高、中间低的盆形区域。但在真实的环境中,却很少有盆地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更多的是呈现不规则,甚至有明显条状突出部的状态(比如沂定盆地),而大同盆地就是这样一个不规划的盆地,它最为明显的突出部,就是在它的东北方向,也就是蔚县盆地的北部。这块条状突出部,目前所设立的县级行政机构为河北省阳原县,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部分单独称之为“阳原盆地”。其实所谓的“阳原盆地”与“大同盆地”之前,并没有明显的山体进行分割,之所以将这个突出剥离出来,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它的状态。事实上“大同盆地”更全面的名称就是“大同——阳原盆地”。
    当我们北向穿越呈东西条状的“阳原”盆地后,我们会进入另一个条状的盆地区——“阳高——天镇盆地区”。如果我们从整体来观察的话,会发现“阳高——天镇盆地区”、“阳泉盆地”,与大同盆地主体之间的关系,象上手掌和两根伸出的手指的关系。只不过“阳高——天镇盆地区”与大同盆地之间存在的明显的山体分割,因此得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地理单元。按照我们的命名原则,这个独立的盆地区里面的县级行政单位,自然是“天镇县”和“阳高县”。而在“阳高——天镇盆地区”东北方向的就是“张家口盆地区”了。
    至此我们应该清楚燕国“上谷郡”以西地区的地理结构了。不算“张家口盆地区”,南北排列的“阳高——天镇盆地区”、阳泉盆地、蔚县盆地整体呈一个中文的“目”字形。这个目字形的盆地带,就是赵国“代郡”的主要管辖地区。
    对于军事家而言,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都会有它的战略地位。就蔚县盆地而言,它的战略作用就是南出“飞狐峪”,沟通忻定盆地与华北平原的跳板——涞源盆地;而阳原盆地则是沟通大同盆地腹地,与怀延盆地区的战略通道;至于说你想从大同盆地腹地,东北方向直线切入张家口盆地腹地,再北向进入蒙古高原的话,“阳高——天镇盆地区”就是必经之路。
    从地缘关系的角度来看,代郡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范来自华北平原的地缘威胁。坐实了这个区域,即使中山国或燕国,控制了涞源盆地和怀延盆地,他们也很难在前进一步。而如果赵人想东进的话,代郡也是必须先控制的桥头堡。至于说赵人的主要敌人,或者说是战略扩张方向,我们都知道是中山国。因此代郡的郡治被设在了“蔚县盆地”的“代”邑(代王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在中央之国统一之后,蔚县盆地的战略价值就没有那么高了。因为那时的主要地缘矛盾已经变成华夏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博弈了。而这个时候,张家口盆地区北侧的阴山一线,则成为了争夺的焦点。如果可以的话,张家口盆地区的北沿应该是华夏族建立第一道防线的地方。只是就这个盆地区而言,能够得到燕山山脉主脉保护的东部,其防御力显然要高于它的东西部。这是因为阴山山脉整体呈断续状态,既然是其黄河以北的主体部分,也可以明显的被分割为狼山、阴山、大青山三个部分。而阴山山脉的东段,也就是与山西高原对应的这一段,山势则非常的乱,乱到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签来为这段山体命名。这些整体排列无序的山体,一部分就成为了西“张家口盆地区”的北沿。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于燕山山脉保护的燕国人,在占据了“张家口盆地区”的东端(宣化盆地为主)后,没能再向西再多进一步的原因。再进一步,就意味着将处在游牧民族和赵人的三面包围之中了。
    至于赵国有没有占据张家口盆地区的西段,现在还有争议。一种说法认为,赵长城已经修到了张家口北部(张北县南部),也就是以阴山东脉作为与游牧民族的分割线了。另一种说法比较保守,认为张家口盆地区与“阳高——天镇盆地区”之间的山体,应该是赵国在这个方位的北疆,这倒与明朝外长城的走向是一致的(也就是现在山西与内蒙的边境线)。从地理格局上来看,由于得不到纵深更宽的燕山山脉保护,张家口及其以西地区,的确是非常容易受到游牧民族的攻击的,历代中原王朝都在这一地区构筑多重防御工事,但都不能稳定据有。事实上由于燕山山脉主脉与阴山山脉主体之间,没有连续贯通的山体,整个大同盆地的地缘结构都不能算很稳定。为此,后来的明帝国在山势走向非常清晰的恒山山脉又构筑了一道内长城,为的就是在大同盆地失守后,能够据沂定盆地以自守。
    这样看来,张家口盆地区的西段,颇有点四战之地的味道,谁能占的住,要取决于谁更强大。而赵国在强盛期应该还是有可能占据了张家口盆地区的西段,毕竟当时的赵国对游牧民族还是占据有优势的。不过即使赵国人的相对实力再强,他们也没有兴趣向蒙古高原前进一步。就赵国人而言,他们当然没有能力象我们一样,分析出“等量雨线”、“暖温带”、农牧分割线这些概念来。但再多的理论也不及直观感受,在赵国人眼里,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就是一块“无穷之地”,也就是没有边际的未知世界。而出入这个无穷之地的大门“无穷之门”,就在现在的张家口市与张北县之间,这里有条山岭叫作野狐岭,是蒙古高原和张家口盆地的地理分割线,也可以说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博弈的第一线。
    “无穷之门”不仅是赵人防御游牧民族的第一线,在二千年后,也成为走西口的山西人去蒙古高原淘金的重要通道。不过所谓的“无穷之地”只是农耕民族的看法,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张家口盆地以北的这片土地,可是“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好地方(“敕勒川”指的就是这一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