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节
从燕国的角度来看,并非没有考虑到攻击胶东丘陵和沂沭河谷所要遇到的难度。因此燕军也并非简单的由西至东逐次攻击至即墨、莒两地。在北线,燕军沿胶东半岛的北沿东进,先将齐国在沿海的据点收入囊中(由于那里是莱夷的最后生存地,因此也被称之为“东莱”),然后再回师向西,包夹“即墨”城;而在南线,乐毅也同样派出了一路燕军,越过齐长城的最东端,进入了五莲山脉与黄河之间的那条狭长地带,然后向西穿越五莲山脉与正面进攻莒邑的齐军形成包夹之势。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五莲山脉与黄海之间,北起长齐长城,南至连云港的这条狭长地带,在越国称霸一节中我们已经分析过这一地区。这条介于山海之间的走廊形地区,是当年越国深入山东半岛的突出部,也是从南线侧南沂沭河谷,直击齐国核心区的战略通道。而后来所争议不休的“瑯琊”的地望,也都是位于这条走廊之中。实际的情况是,所谓“瑯琊”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所覆盖的区域本身就有所不同。简单的说,作为齐国在东南角的边邑“瑯琊”,随着齐国逐渐向南渗透至连云港一带,其所覆盖的范围也在扩大,也就是说从齐长城一直到连云港的这条沿海走廊,在战国后期直秦统一中国后,都属于“瑯琊”这个概念的覆盖范围。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条沿海走廊命名为“瑯琊走廊”。
如果从战术上来看,燕国希望通过控制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以及瑯琊走廊,来夹击即墨与莒邑并没有什么错误。但从战略上来看,燕国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胶东丘陵和沂沭河谷。这也就是乐毅为什么后来希望采取怀柔政策,以软化齐人抵抗的根本原因。当然,这种做法对于远在燕国坐等消息的燕王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也成为乐毅有意拥兵自立的重要“证据”。实际上,无论出于自立,还是为燕国吞并齐国的目的,如果燕军能够一战而控制整个齐国的话,乐毅都没有理由在这两地进行持久战。正所谓“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虽然齐国最后的据点是即墨与莒邑,但两国真正博弈的地点,却只是在即墨。而莒邑之所以没有成为燕国攻击的重点,则是在于楚国的介入。之前我们也分析过了,楚国之所以介入这场战争,除了想拿回被宋国所占的淮北地以外,更想做到的就是向沂沭河谷渗透,以控制山东半岛南部的整个沿海地区。要做的这一点,比较直接的做法就是乘齐军与五国联军混战之时,进攻莒邑。不过楚人的做法要更聪明一些,就是假意对齐国施以援手。这样的话,就顺理成章的进入沂沭河谷,特别是实际控制了莒邑。
从齐国的角度来看,孤悬于胶东半岛的即墨,与可以得到楚国直接援助的莒邑相比,后者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更安全一点,也更应该成为齐国反攻的基地。事实上因为楚人的存在,沂沭河谷在乐毅的战略思想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为了燕国,还是自己,齐长城以北的齐国核心区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凭险以自守的。至于说沂沭河谷,即使楚人不插手,燕国将来为了消化齐国的核心区,亦有可能将之让给楚国,以换取南线的安全(就象当年越国继承吴国在泗、淮流域的扩张区后所做的那样)。
基于上述原因,齐王(齐闵王)在国都被攻破之后,逃到了莒邑。或者说,就是将莒邑作为了战时的陪都。由于选择莒邑,而不是即墨,是基于这里能够得到楚人的直接支援,因此落难的齐闵王甚至将前来“支援”的楚将立为国相。这种做法等于将齐国的命运交付给了楚国(更有可能的是,在楚人的要挟之下作出的决定)。而楚人当然也不是什么活雷锋,在与燕国达成默契之后,齐王被他的楚国宰相所杀,沂沭河谷也重新落入了楚国的控制之中(因为当初莒国本来就是为楚国所灭的,所以对于楚国来说,也算是收复失地)。
楚国在杀掉齐闵王之后,并没有正式宣布占据莒邑(在燕齐两国还在胶着之时,没有必要出这个头),因此莒邑还是以齐国最后据点的面目出现在历史上的。不过在齐国复国之后,齐人已经没有力量从楚人手中夺回沂沭河谷乃至瑯琊走廊的控制权了。而楚国在重新沂沭河谷后,如果再想扩张的话,无非是有两个方向,一是越过齐长城,进攻齐国;二是向西,攻击鲁国。前者的难度显然要高于后者。因此在20多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56年,鲁国这个最后的贵族为楚国所灭,鲁国的国君也被迁往“莒”邑,渡过余生了。
正是因为莒邑在齐国的战斗序列中,已经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也因为即墨城对于燕国占据整个齐国核心区,也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燕齐两国最近博弈的战场,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即墨而进行的。如果从战术的角度看,齐国的最后翻盘是具有戏剧性的,因为几百头被烧着尾巴的牛,似乎决定了燕齐两国的命运。不过如果从地缘背景的角度来看,田单和他的火牛们只是抓住了机遇罢了。因为无论是齐并燕,还是燕吞齐,都不是其他诸侯所愿意看到的。因此燕国最后的灭齐行动,非但象开战之初那样,得到其他诸侯的帮助,那些之前的盟友,反而会暗中支持齐国复国。即使燕国攻下了即墨,那些不希望燕国独大的诸侯,也会选择一个齐国贵族作为齐国王室的继承人,进行复国战争的;另一个原因则是,齐国的地缘基础足够雄厚,除了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以外,与周同寿的历史也足以让齐国民众从心理上抗拒燕国的统治(当年齐国侵燕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在内因和外因的共中作用下,都决定了燕国在与齐国进入持久战之后,胜利的天平逐渐向齐国倾斜,而在火牛的协助之下,燕军败退的速度甚至比他们当年攻取七十余座齐国城邑时还要快,齐国也最终复国成功。
不过在经历过乐毅破齐之战后,齐国不可避免的丧失了他们在黄河以北的外围控制区,而沂沭河谷也被楚人所控制。至于宋国的土地,齐国更是不做他想。换句话说,齐国已经丧失了成为超级大国的潜力,从此偏安一隅,无意再进入中原争霸了。齐国的这次失败,不仅意味着齐国的衰弱,也意味着秦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从此战国历史从第“诸国乱战”的第二阶段,进入到了秦国以一敌六的第三阶段,中央之国开始真正朝着大一统的目标前进了。
对于燕国来说,虽然没有达到吞齐的战略目的,但能够将齐国这个一流强国打到差点灭国,也奠定了燕国一流强国的地位。不过如果燕国仅仅是靠祖上传下来的,燕山以南的那些土地,还是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这种单一的地缘结构,也难以支撑燕国进入一流强国的序列。因此燕国也需要找对方向扩张自己的战略纵深,和赵人一样,北面那些为戎狄所占据的土地,成为燕国新的扩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