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节
日期:2010-09-0623:53:04
如果说到与齐国的矛盾,不久前刚刚被齐国占过全境的燕国可以说的上是最苦大仇深的了。其实从齐国的角度,又何尝不知道,吞并了宋国就等于捅了马蜂窝。对于齐国来说,最现实,也是风险最小的扩张方案,就是先由东河济平原北上,跨过河间之地吞并燕国,然后再由北、东两面夹击赵国,最终消化整个河北平原。现在,齐国暂时将宋国作为了主攻方向,并不代表将来就会放弃向北扩张的企图,特别是齐国人已经基本占据河间之地,将边境线推进到燕南长城(东端)一线时。
有鉴于于此,燕国在破齐之后,并没有满足于以战胜国的姿态,与对方签订和平协议,而是希望完全吞并掉齐国。燕国的这种想法也不能说是离经叛道,毕竟战国时期的战争指导思想,已经由将对手“打服”,变为“兼并”了。而刚刚被赵、齐两国的中山、宋两国也是现成的例子。但以燕国的实力,想要吞并齐国这样的一流强国,还是过于大胆了。即使不考虑齐国内部的想法,其他的诸侯其实也肯定不愿意这种局面出现的。因为无论是燕吞并的齐,还是齐吞并了燕,燕齐一体化的结果都意味了一个超级大国的诞生。
不过,让燕国这条蛇,去从根本上破坏一下齐国的地缘结构,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毕竟对于山东诸国来说,齐国比之秦国的威胁要更为直接。因此当燕国决心以灭齐为目的继续战争时,其他的诸侯就先退了回去,坐观燕、齐两国的缠斗。当然,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参战的诸侯大都也已从齐国身上讨得了好处。整个中央之国的地缘格局,又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
日期:2010-09-0700:42:37
首先退兵的是韩、秦两国。这两个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与齐国没有直接的地缘矛盾。不过相比韩国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而言,如日中天的秦国,这次参战可是有些自己的战略目的。这个战略目标就是“陶”邑。不过秦国所求的,可以仅仅是原先菏、济之南的那个“陶邑”,而是希望控制整个菏——济之交的交点,换句话说,秦国所希望的是全方位的控制这个战略要点。
菏、济之交的这个战略要点,在宋国被灭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完全被宋国所控制了,或者说宋国已经将“陶”的概念,覆盖了整个菏、济相交的地区。因为在在宋国称王之后,宋国曾经进入过一个兴盛期,在这期间,宋国从魏、楚两国手中都夺取了部分土地。向北渗透进了河济平原(所谓“河东九城”),向南则越过彭城——钟离防线,向淮河推进(所谓楚国的“淮北地”)。甚至连东面的齐国,也曾经被宋国蚕食。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魏、楚两国在西线,不得不承受秦国巨大压力。这个时期的秦国已经占据了魏国的河东之地,失去了河东之地的魏国,已经彻底的进入衰弱期了;而楚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在数败于秦军之后,连大王(楚怀王)都已经被秦国所扣留了。而在秦国取陶邑之后,楚国人也很快在秦国的重压之下,失去了江汉平原这个根据地,并被迫迁都于淮河流域(公元前279年,屈原也就是在那时投的江)。
不管菏——济之交的这个战略要点,在秦人到来之前,是由宋国整合好的,还是由齐国整合好的。反正秦国在这次联合破齐之战中,达到了目的,全面控制了这个要点。不过这个时间点,离秦国统一中央之国尚有差不多60年,秦国控制这块飞地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即使是没有外部的压力,这块飞地也很容易与关西的秦国本土产生离心力。落实在“人”身上,就是控制这块飞地的贵族,会不可避免的与秦国中央政权互相猜忌。如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魏冉”这个名字。这个权倾一时的秦国权相,就是秦国东进的主导者,也是控制陶邑的人,其结果就是被视为尾大不掉而夺权(前266年),最终忧死于陶邑。
对于秦国占据陶邑,最为不满的肯定就是魏国了,因为从地缘位置来看,魏国是最应该也最有能力从齐国手中接收这块土地的。虽然说魏国在这次联合作战中,也将宋国南部的大片领土并入魏境,将其东面防线推进到泗水西侧。但被秦国控制了以“陶”为中心的战略要地(秦国凭此等于同时切入了河济平原、中原、鲁中山地丘陵,三个地理单元),魏国扩张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魏国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希望从秦人手中,“夺回”菏——济之交的控制权。终于,在秦人占据陶邑差不多30年后,魏国终于拔除了这颗眼中钉。而最终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人,在历史上也很出名,并位列战国“四大公子”,他就是以“窃符救赵”而闻名于世的“信陵君”。
日期:2010-09-0701:21:57
除了秦、魏两国以外,与齐国在北线地缘关系密切的赵国,也有自己的收获。让赵国去参与瓜分原来宋国的土地是不现实的,毕竟他们没有秦国这样的实力和野心。赵人的目标是将齐国赶回黄河以南,以确保自己在河北平原的安全。也就是说,赵国希望能够向东最大限度向“河间之地”渗透。当然,赵国人完全占据河间之地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次战争的主导者,燕国也需要通过这片土地,进攻齐国的核心区。因此赵国所做的就是将靠近自己一侧的,齐国在黄河以北的突出部,纳入自己的控制区。其中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占据了齐国在河北平原的桥头堡“河间”邑(在现在献县以南,也就是当初“山经河”与“禹贡河”两条黄河支流的分流处,其东部主要为燕齐博弈区,西部则以齐赵之间的地缘矛盾为主)。
可以说,燕国在这次战争中的四个盟友,除韩国以外,都在土地上有所收获。不过在这次破齐之战中,有实际收获的并不止上述几国,那个一直被齐国压迫的鲁国,也有自己的收获。我们知道,齐鲁之间的地缘矛盾,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东周史,属于不可调和型。以鲁国的弱势地位而言,所能作的就是在其他大国攻齐时,乘机助上一臂之力,以让自己窘迫的生存空间得以舒展一些。这次,鲁国的收获就是泗水之东的“上邳”,也就是齐、魏两国当初相王的“徐州”。从战略上来看,鲁国没有向北试图恢复它们在齐长城以南的控制区,而是向南攻击至泗水之滨,其最终目的是希望突破齐国所形成的包围圈。因为即使鲁国有能力向北突破至齐长城附近,也还是处在齐国的包围当中,并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地缘形势。不过鲁国的这种战略选择,对于它自己来说,固然是正确的,但处在大国角力的战场上,并没有太大意义。无论它如何努力,都注定会成为大国的兼并对象。而这个终结者,就是下一个将要出场的“楚国”。
日期:2010-09-0701:45:37
楚国人在这次战争中的位置其实是很讨巧的,表面上楚国并没有加入其他五国的联盟,而是支持齐国。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如果齐国最终抵抗住了五国的联合进攻,那么楚国则可以从齐国手中获取酬劳,而这很可能是宋国南部的部分土地;而如果齐国败了,那么楚国则可以从南线,沿沂沭河谷向北进发,在瓜分齐国的行动中,占据沂沭河谷。从地缘位置上来看,楚人完全有时间和能力,得到这片土地。
由于楚人救齐,并非出于真心,而是有自己的目的,因此楚国并没有与五国联军发生正面冲突。而五国联军也无意于与楚国真正为敌,毕竟打败了齐国,有大片可以瓜分的土地,既然是楚要在南线分了一杯羹,也暂时不会与其他诸侯的要求民生交集。这种表面援齐,实则中立的态度,让楚国可以从容的向北恢复他们曾经的控制区。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取回被宋国所占的“淮北地”,对于这一点,齐国和五国联盟都没有什么意见。对于齐国来说,这本来就是宋国侵占楚国的土地,齐国只能算是借花献佛罢了;而对于五国联盟而言,楚人做的也还算有分寸,并没有窥视宋国旧有的核心区。
楚人没有向宋国的核心区伸手,可以说是吸取了齐国的教训,即暂时不要搅进中原这池混水(特别是他们在西线,正在承受秦国巨大压力的时候)。但这并不代表楚国就不想将防线再向北推进了,最起码曾经为楚国所占据的沂沭河谷,就是楚国与江淮蛮夷传统的扩张方向。而在这个方向,齐国可以说是唯一的对手。现在,齐国的核心区都已经朝不保夕了,楚国以保齐为名,进占沂沭河谷,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了。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