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节

    作为中原地区的东部大国,宋国与任何想在中原有所作为的诸侯,都有可能发生关系。最早的时候,东进的郑国可以说是它最大的敌人。双方的地缘分割线,基本上就在双方的中间线上。大梁城所处的位置,是双方的争夺区。不过中原国家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当那些边缘大国稳定住自己核心区的结构后,便纷纷到中原来试水。如果说晋人的主要开拓方向,还在河北、河济两平原,齐国由于泗东诸国(包括鲁、莒等国)的存在,暂时还无法真正在中原立足的话。已经基本控制了淮河南北的楚人,则是中原国家最大的敌人了。在春秋后期,楚人已经在郑、宋两国之间撕开了一个口子,甚至已经渗透入了河济平原。而之后所发生的事,我们昨天已经说过了,三晋又将楚人赶了出来,楚人向中原及河济平原拓展的突出部,基本为魏国所占据了。
    既然魏国人插了进来,宋国西线的敌人,也就由楚变魏了。在魏国定都大梁后,他们也开始也一如楚人那样的,越过了宋人所希望建立的泓水——涡水防线,进逼宋人的核心区——睢水流域。而在桂陵之战之前,魏国已经在睢水西岸占据了宋人两个重要的城邑,一个叫作襄陵,一个叫作仪台。前者的位置在现在的睢县,后者则是在商丘市的东南侧(虞城县的西南侧,很多方家认为,“仪台”是在睢水的东侧,不过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在睢水的西侧,即宋国还是能够保有睢水防线)。
    魏国的这种做法,等于让宋国的都城睢阳直接处在第一线,基本没有缓冲的余地了。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宋国人在南线泗水西岸的彭城(现在的徐州市)建立了新都。当然,这并不代表之前的都城睢阳被放弃了。事实上在战国时期,双都城是非常常见的。在这两个都城中,可能最终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侧重于某一个都城。但只要不是一方被攻破,另一个都城在它所属板块中还是处于地缘中心的位置。宋国在自己疆土的南方建立新都,一方面当然是为睢阳城作备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应对楚国的地缘压力。因为沿泗水而上,也一直是楚人想做的。提升彭城的政治地位,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增强防御力量(如果有部分贵族生活在此,彭城被轻易放弃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对于宋国来说,迁都也好,双都也罢,都只是一种被动的防御。如果有可能的话,宋国当然还是希望能够让魏人远离自己的都城。在魏国尚还强大的时,要想完成这个心愿就必须借助外力了,而这个机会就在齐国围魏救赵时出现了。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共同的理想让齐、宋两国走到了一起。
    日期:2010-08-3102:57:56
    关于“桂陵之战”有争议的地方是在,齐国最初发动攻击的地点是地河济平原的“平陵”,还是在睢水西侧的“襄陵”(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有的人认为这两个地方可能是一个地方。不过现在一般都认为,这两个点都是齐军攻击的对象。如果从地缘格局上来看,这种可能性的确是最大的。齐国联合卫国在河济平原发动的战役,可以说是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攻取那个战略重地“平陵”,另一个则是寻机切断魏军的归国路线。
    当然,因为孙膑在篇有回忆录性质的《孙膑兵法》(“禽庞绢”篇)中说,攻平陵从本来就是祥攻,甚至一开始就选了两个最弱的将领去送死。其实从战役计划的制定来看,无论《孙膑兵法》是孙膑本人,还是他的粉丝写的,这种说法都有粉饰的意思在里面。对于一个优秀的参谋来说,在制定计划时更多的是有多种方案,在第一方案无法执行是,需要有第二方案替补而上。而攻击平陵可以说就是第一方案,如果取胜了,齐国的控制线将向西推进,并让齐国在西河济平原地缘博弈中取得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再乘胜追击,争取控制整个西河济平原,不仅能够为自己步步为营的延伸控制区,更能迫使孤军在外的魏军,回救本土。
    而一旦攻击平陵的计划不顺利,齐军就必须选择另一个攻击点,以逼使魏军回援了(在平陵失败,可以被说成是故意示弱于魏军)。这个第二方案实际上是和第一方案一起实施的,即齐宋两军一起攻击被魏国所占的襄陵。对于宋国来说,攻取襄陵的理由实在太充分了。一方面是因为襄陵位于睢水上游,是宋国应对魏国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则是,这里是宋人心目中的一代“仁”主——宋襄公的陵墓所在。无论宋襄公在后世的评价如何,也无论那个霸主的含金量如果,他毕竟曾经让宋人风光过。因此宋人夺回襄陵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于齐军来说,帮助宋国夺回襄陵,并不是他的目的所在。这只是让宋人无条件的倒向齐国的一个手段。对于制定战术的孙膑来说,围攻襄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东侧,接近魏都大梁。当齐军借帮助宋国夺回襄陵之由,进入宋国时,济水已经不能成为大梁城的天险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清楚了。在攻击平陵的战事未取得预定效果后,在河济平原的齐、卫两军的战术重点已经变成如何牵制住在河济平原的魏军,以让齐国主力在桂陵设伏。而与此同时,围攻襄陵的齐军,突然派出一支机动部队(以战车为主),快速行到大梁城下,以对魏国都城造成直接威胁。如果参照晋阳城三年不破,邯郸城被围攻一年才被攻破的案例,齐军想攻破大梁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齐、宋两国从侧翼攻击魏国防御力较低东部,并且可以很快机动至大梁城下的能力,不可能不让身在魏都的贵族们感到担心。更何况魏国在河北平原的战事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邯郸城在魏军围攻了一年之后,终于被攻破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北伐赵国的魏军主力,不回援都城的话,是存在很大政治风险的(被君主认为尾大不掉是很危险的),或者说魏军和都城里的贵族们都不能冒这个风险。
    当魏军开始轻骑回援时,齐国的伏击战就有机会上演了。最终,齐国虽然没有如愿取得平陵,宋国也暂时没有拿回襄陵,但齐国救赵的战略目标却达到了。魏军回援的主力在桂陵让齐军全歼(孙膑的说法是抓住了庞绢),随后被迫退出了邯郸城,与赵国签订漳水之盟,表面上恢复了“哥俩好”的关系。
    桂陵之战的胜利,对于华北平原的地缘格局有着重大影响,一则是避免了魏国继续做大;二则保全了赵国,继续在北线牵制魏国;三是提升了齐国的战略地位,让齐国有信心直接参与在原争霸了。当然,魏国的这次失败,并没有伤及它的地缘结构,也还没有从本质上削弱魏国的实力。而齐国在一击成功后,也还没有实力在桂陵一带建立自己的据点。双方还需要有一场新的战争,来让双方达成新的地缘平衡,这场更具标志性的战役就是“马陵之战”,也是我们明天分析的方向。
    今天就写到这了,祝大家晚安!
    注:前面所附的"桂陵马陵之战示意图"只是从网上所找的,以供大家参考,所标志的攻击路线,与我今天的分析略有不同。还有其他人做的图,也一并附上供大家参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