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节

    日期:2010-08-0621:11:06
    象井陉这样重要的通道,军事家们是绝不会忽视的,也就是说,在这条通道的某一处构筑关隘是必然的选择。如果以井陉盆地为中心的话,那么在盆地的两头都可以选点筑关。让河北平原上的政治力量来选择的话,井陉盆地的西侧,山地与平原相交的“井陉口”,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选择。这里所筑的关叫做“土门关”,也叫作“东土门关”,如果你让去探寻关隘旧址的话,在那里还能找到东、西两个土门村。
    之所以在土门关前面,要加个“东”字,并非是因为他在东土门村,而是在井陉盆地的西侧,后来还筑了一个关,叫做“故关”(旧关),因方位在西,所以也叫“西故关”。
    日期:2010-08-0621:40:34
    参看〈太行八陉〉之“井陉”示意图,我们会发现,在井陉盆地以西的路线中,实际上是分了三条支路的。而“故关”所在的位置是在最南边的道路上。这条路线现在也成为了“太旧高速”的选址(太原——旧关)。其实很多高速公路的选址都并非是在古典时期的主要通道上,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速公路都是近二十年修的,而之前的主要道路往往都已经修建了普通公路了;二是很多几千年来所使用的道路,并非是距离最短的。比如穿越陇山——秦岭之间的渭河,穿越太行山脉的滹沱河,都是连接两端的最佳选择,但由于河谷落差大,都没能成为古典时期的官道。而现在,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些“捷径”都成为了高速公路的选址。
    通过故关的“井陉”南线,在古典时期并非主要的道路,在历史上也几经废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条路线没有贯穿始终的河流。对于长途旅行的人来说,能够随时获得淡水补充是非常重要的。而进陉的北线和中线,都是沿河而行的。只不过北线所沿的河流叫作“温河”,中线所沿的河流叫作“绵河”。其实这两条河流属于同一水系,在它们相交并流入井陉盆地后,又被叫作“冶河”(最后流入了滹沱河)。
    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要想控制这两条支线,应该首先会想到在温、绵两河相交之处设立关隘。这样的话就可以以一关,而控二路。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那么恭喜你,你和古代军事家们的想法是一致的,这个点上的确有一道非常著名的关隘——娘子关。鉴于井陉正好位于太行山脉的中间,并且是连接山西高原地缘中心——太原的快速通道,因此娘子关一直被视为山西高原的东大门。
    日期:2010-08-0622:01:15
    娘子关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成为重要的战场,在抗日战场中的“百团大战中”,也成为八路军袭扰日军交通线的重要地点。正如本节开篇所说的那样,正太铁路就是选择了井陉(中线)作为筑路基础。不过在当年中山国最先构筑这个关隘时,这里肯定不叫娘子关。因为娘子关之名是源于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这位巾帼英雄曾经率领一支军队,为位于李氏家族的根据地——太原,镇守东大门。因此这个关隘也就被命名为“娘子关”。基于娘子关战略地位的重要,它也成为了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的地缘分割点,河北、山西两省的边界也在此。
    中山国当年在此防守赵人时,这里叫什么名字,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事实上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山国必须控制井陉,否则赵人很容易将之逼退到滹沱河以北,这样的话,中山国的地缘形势将变得更加孤立。如果从当时的地缘格局上来说,争夺井陉的战争应当只会发生在赵、中山两国之间。但实际上,在战国初期,魏国竟然对井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日期:2010-08-0622:14:13
    魏国攻灭中山国的战争是发生在公元前408—前406年。在魏国攻灭中山国之后不久,魏、赵、韩三国的诸侯身份,就被王室正式承认了(公元前403年)。其实承不承认,都不是很重要了,50年前,魏、赵、韩三家分掉智氏的土地后,实际上就已经拉开了战国的序幕了。而魏国之所以会想到去攻灭中山国,首先当然是基于他的实力。在继承了河东、河间的大部分晋国遗产后,魏国的的地缘形势,与当年晋国称霸之时已经差不多了。问题是了这个实力,却并不代表你一定要打中山国,事实上无论是西线,还是东线,魏国都有更多地区可以拓展空间。或者说渭河平原上的秦国、河济平原上的卫国,甚至对河济平原、中原积极渗透的齐国楚国,都是更直接的对手(魏国后来也的确在不断的与这些对手博弈)。而魏国却偏偏把最初的目标,定位在中山国,却不得不让人感到疑惑。
    日期:2010-08-0622:52:20
    事实上魏国之所以对中山国抱有浓厚的兴趣,除了想扩张在河北平原上的土地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想控制一条穿越太行山脉的通道,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魏国所渴望的快速通道“轵关陉”,出口还掌握在韩国人手中。而基于实力的对比,想从赵国人手中夺得羊肠坂道(壶关)和滏口陉,是非常困难的(魏国虽强,但与赵国还是同一数量级)。而那个被大家视为戎狄的中山国,却控制着两条重要的太行通道,这不得不让魏国人感到忌妒。对于他们来说,那条位于五台山脉和恒山山脉的道路(飞狐径),并不会是最终的目标,即使控制了,魏国几乎没有可能,再一次穿越赵国的势力范围,与河东之地相连。魏国的目标,实际上是锁定在“井陉”之间。
    对于魏国来说,他们首先要做的是向赵国借道。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赵国当时同意借道,是因为赵国人认为,魏国人即使打下了中山国,也不可能长期遥控这块“飞地”,最终还是会由赵国人来收拾残局的;如果魏国人战败了,赵国人当然更愿意看到南北两个对头,都被削弱了,这样最终得利的还是赵国。
    魏国人当然不会不知晓赵的借道背后的算盘。对于他们来说,也有自己的战略规划。魏国的战略是,在控制中山国后,一方面向东,绕过赵国核心地区邯郸——邢台,在黄河与济水之间(包括河水的两条支路之间),控制足够的土地,然后向南与漳水以南的魏国核心区(河北平原范围)渗透,而他们在漳水以南的大本营也进入河济平原向北扩张,最终连成一片,将赵国在河北平原的土地,包围在当中。而在另一线,魏国由河东地区向北进入太原盆地,然后沿着上党高地的西北边缘,向东北方面渗透,控制城邑,直至与井陉相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