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节

    日期:2010-07-0701:42:57
    我们都知道,在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三国后,历史就从春秋时代转为战国时代了。如果说所谓的“战国七雄”是战国时代的主角的话,那么还有一些春秋时代的老牌诸侯在这七个主角的夹缝中求生存,比如郑、宋、卫、鲁等。当然,这些配角绝大部分都在战国时期先后被七国所吞并了。不过配角也有配角的排名,与主角演对手戏较多的配角,当然要比那些露个脸的龙套角色要强的多。如果要为配角们排序的话,那个夹在燕赵之间的“中山国”绝对可以排在前列。如果纵向和他们自己的历史对比的话,高峰期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比之那些春秋时期残留下来的破落户要胜出许多,即使占据第一配角的位置也不为过。
    日期:2010-07-0702:10:50
    关于中山国的族源,有“鲜虞”、“白狄”之说。更为统一的说法是,这两个族名实则为一。我们可以这个族群演变列出的可能顺序是“白狄”部落——鲜虞部落联盟——中山国(包括其同族附庸国)。要“秦霸西戎”一节中,我们曾经说过,白狄部落的活动区域原来是在陕北高原。至于他们为什么横跨整个山西高原,迁移至河北平原,则都是拜秦、晋二国所赐。
    在秦晋“崤之战”之后,秦国开始主要精力放在对渭河平原及西、北部高地进行整合的工作上。而生活在陕北高原上的白狄也开始承受来自渭河平原的压力。
    按照秦人整合陇右、陇东高原的经验来看,这些边缘民族一般都逃脱不了先“羁縻”,后吞并的命运,不希望被融合的部众只能向更远的边缘地区迁移(如蒙古高原)。如果白狄仍然待在陕北高原的话,他们的下场并不会和义渠、绵诸这些戎人有什么不同。不过从地缘位置来看,白狄们要比他的邻居们要多个选择,即他们有机会越过黄河,东进山西高原。
    在一般情况下,白狄们的这个选择并不能算高明。因为根正苗红的晋人消灭他们的欲望,决不比他们的近亲“秦人”要弱。从陕北高原进入山西高原,用一句俗话形容的话,就是“刚出龙潭,又入虎穴”。不过历史还是给了白狄部落以机会,因为当秦人向他们不断挥舞大棒的时候,晋人却向他们伸出了胡萝卜。经魏绛提议,晋惠公开始实施的“和戎”政策,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山西高原,暂时出现了一片祥和之色。因此白狄部落决定东迁,在山西高原之中寻找到新的土地。
    日期:2010-07-0702:33:49
    白狄部落东迁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50年,这时离“和戎”策的提出相距大约20年。也就是说,白狄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来观察所谓“和戎”是否是一个圈套,最终的结果当然是他们相信了晋人的诚意。事实上这一政策放在不太长的历史中来看,的确算的上是一个双赢的方案。尽管最终的结果是,晋人真正取得了战略优势。但如果没有和戎策,白狄们也无法在河北平原为他们的历史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狄们选择的渡河之处在历史上很有名,最为人所熟知的标签是“孟门”。孟门的位置正好在晋陕大峡谷的中点之上,是河西陕北高原与河东吕梁山脉之间,最为重要的连接点。也是河西高地上的边缘民族,与河东戎狄们进行交流的必经之地。
    孟门在后来的历史中长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你对中国革命史感兴趣的话。你会发现,同样选择以陕北高原为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在东进之时,所选择的通道和2000多年前的白狄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今天就到这了,祝大家看球愉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