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节

    日期:2010-06-1215:27:54
    昨天看世界杯,没有更新,今天补上。悲剧的是两个进球居然都错过了,看来下次要少喝点水。
    ==========================================================
    之所以不能否定雁翎关作为晋军伏击地的可能性,是因为如果你顺着南崤道走,过了雁翎关之后,可以再折向北,到达硖石关之后,再向东走北崤道到达洛阳盆地。由于这条沟通南北的道路存在,崤道的整体格局呈“A”字型,也为秦军和后人的通行,提供了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因此百里奚才会在他的预言中,提及两条崤道。
    不过既然我们可以确定秦军是从洛邑北门通过的,那么作为必经之路的“硖石”发生“崤之战”的可能性也就最大了。也许是因为“雁翎关”这个名字更上口,也更有气质,我们在一些古典小说和评书中经常能听到它的大名。而对于“硖石”这个地名,熟悉度则要低一些了。不过当年杜甫当年在安史之难中从洛阳向西逃难,走的就是北崤道,并在三个重要的驿站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三吏〉,其中被列入中学课本的〈石壕吏〉所描述的就是途经“硖石”的见闻(另两篇分别为〈潼关吏〉和〈新安吏〉)。至于说杜甫夜宿的村子到底是这一带的哪个村子,就不好说了。不过现在有个村子已经注意到名人效应,并更名为“石壕村”了,如果想去思古的朋友倒可以去看看,最起码是真的有一段古道遗址。
    日期:2010-06-1221:28:39
    还是回来更新吧。一场球下来,两个进球居然又正好错过。
    ---------------------------------------------------------
    前面有朋友问了,秦军既然已经过了洛邑,那么是否是在回来的路上遭遇伏击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由于这个帖子里所列举的战役或者典故,一般知名度都比较高(甚至被列入中学课本),因此没有太花费笔墨展开。如果不太熟悉的朋友,也以百度一下相关背景,以了解除地缘因素以外的其他背景资料。
    在预感到秦军这次东征会失败的人看来,对于秦军来说,路线太长,不能保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次军事行动的战术是依靠内应的“偷袭”战)。实际上这并非是在判断,秦军是否能够隐身到达新郑。因为上万人的部队行军,不让沿途的人看见是不可能的。最起码我们知道,晋国所控制的陕地、王室所在的洛邑,以及位于洛邑以东,伊水之南的滑国,都是秦军的必经之处。百里奚所虑的是秦军过于轻狂,不能很好的掩饰他们进攻郑国的企图。
    尽管我们在史书中所得到的信息似乎是,郑国那个贩牛的商人弦高,在滑国一见到秦军就判定秦军的攻击目标是郑国。但真实的情况更可能是,弦高在与秦军的接触中获知了这一信息(秦军的轻狂在过洛邑时已经显露出来了)。因为在春秋之时,一个诸侯国的军队借道通过另一个诸侯的控制区,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当然,这种借道行为一般而言应该是事先打过招呼的。但一个商人是没有途径获知这些信息的,因此之所以敢于挺身救国,只有可能是从秦军那里直接得到了消息(秦军当时在滑国休息)。
    事实上即使秦军攻郑得手,他们全身而返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当然,对于秦国而言,他们此行的目的应该不是得点财物就班师,而是灭了郑国,以为秦国在中原获得一块飞地,进而成为中原霸主,。如果这个战略构思成功的话,那么从东西两侧夹击晋国所控制的“陕”地,将渭河平原与中原的东西通道,掌握在自己手中则是下一次军事行动的目标了。
    问题是这种先远后近,跃进式的扩张方法实在是太过冒险了。晋人当然很清楚,如果郑国成为了秦国的领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因此晋国冒着破坏秦晋之好的罪名,先发制人对回师的秦军发起攻击,也算不得过分。
    战争的结果看过〈崤之战〉一文的朋友应该已经很清楚了。秦国基本上全军覆没,三个统帅被俘,后来依靠那位秦晋之好的女主角“文嬴”(穆公之女,嫁给晋文公的那位)说情,算是放了回去
    日期:2010-06-1300:03:28
    崤之战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晋人从山西高原出发,只需在陕地渡河,即可轻易切断秦军的出关路线,更何况陕地已经在晋人的直接控制下了。当然,如果战场摆在“陕”地的话,双方的战争方式很可能会是列阵厮杀,如果让宋襄公这么末代贵族来干的话,这种可能性会更大。只可惜春秋乱世多的是“无义”战,因此在地势险峻的崤道上伏击秦军,才是最有效的战术。
    无论秦穆公算不算得上英主,通过这一仗他都清楚的认识到,如果想绕开晋国直接进攻郑国和其他中原诸侯;或者说在没有控制河东之地的情况下,就想渗入中原的话,基本是没有可能性的。因此在崤之战后,秦国处心积虑所采取的报复行动,还是渡过蒲津渡,进攻晋国的腹地。最终一直打到曲沃附近,也就是说基本控制了运城盆地。不过一次战役的胜利,并不代表秦国就能在整体实力上压过晋国了。这次战术的胜利,很大程度是因为秦军上下齐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结果(秦军渡河后,自焚渡船。不过应该没有砸锅,否则破釜沉舟的典故也轮不到项羽了)。因此秦军依然象上次韩原之战胜利后那样,撤回了河西。唯一不同的是,秦军在归国之前,南渡黄河去崤山掩埋了〈崤之战〉战死秦军的遗骨。
    日期:2010-06-1300:23:45
    尽管秦军最终算是复仇成功,并且向晋国宣示了自己有实力在河东乃至崤函通道与晋国对抗,但晋国的地缘优势始终是存在的。以秦国现有的实力尚无法长期占据运城盆地,更无法控制崤函通道上的各个战略要地。因此虽然有史家,以秦穆公此战大胜晋军为由,认定秦穆公有资格位列春秋五霸。但实际上,秦晋两国的争霸过程,仅仅还是限于黄土高原内部,秦国仍然无法将它的影响力渗透至中原。
    “崤之战”以及之后的“王官之战”,是秦晋关系的一个分水岭。从此以后,秦国暂时放弃了东进的战略,潜心整合渭河平原,并将主要发展方向锁定在西、南两个方位。而晋国除了继续在中原显示它的力量外,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整个山西高原内部的整合上。最终双方都在自己经营的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下一节我们将分析直至春秋末期,秦晋两国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这些成果又是如何产生的。
    祝大家晚安,并看球的朋友早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