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节

    日期:2010-06-0721:04:18
    虽然王室新封给晋国的土地更象是一张空头支票,但实际意义还是挺大的。至于究竟有什么意义,相信“奉(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曹丞相是最有发言权的。其实王室做出这种“赏赐”,很大可能是因为晋国的要求。毕竟去收拾河北平原上那些戎狄,比到中原去灭掉几个同宗的诸侯国政治风险更小。更何况从地理的角度看,晋国有很大机会征服山西高原上那些戎狄,让太行山两侧都成为晋国的势力范围。
    当然,无论是山西高原上的戎狄,还是河北平原上的戎狄,都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晋国要想真正完成它的“统一”大业,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技巧。最起码在晋文公余下的那几年,是没有办法真正做到了。不过晋国在名义上取得了河北平原的控制权,却让郑国离间秦晋双方的关系找到了突破口。我们都很熟悉战国时期秦人所采取的“远交近攻”的地缘战略,但对于郑国这样的二流国家来说,“远交”的策略是必须的;“近攻”的能力却未必有了。真正适合这类国家的战略是“远交近防”。就郑、秦、晋三国的地缘关系来说,郑人要防的就是已经将势力范围渗透至河北平原,与其一水之隔的晋国;而要交的则是势力范围尚未东出崤函通道的秦国。
    最终虑及攻郑之战有可能为晋国做嫁衣裳的秦穆公,成为了郑国新的保护者,并派驻兵将帮助郑人驻守国都(新郑),至于其中的利害关系,当然是由郑人点明的。而他的“女婿”晋文公,暂时还不想捅破“秦晋之好”这层窗户纸,也就此退兵放弃了对郑国的攻击。
    日期:2010-06-0721:23:17
    军事地理对于地缘格局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看一些历史故事,总觉得进攻方为什么这么S,非要纠结于某一个点上,为什么不能在双方的地理接触面上展开全面进攻。如果要问的话,我们所能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那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很大程度就是要让这些战略要地,立体的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使大家能够深刻理解,它们究竟是怎样影响中央之国的地缘格局的。
    日期:2010-06-0722:03:41
    秦国成为郑国的保护国,看似让秦国向中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相比于晋国可以通过控制河北平原向中原渗透;齐国可以透过河济平威慑中原;楚国可以占据淮河流域北入中原。单纯的和郑国结盟,并不能让中原诸国真正感觉到秦国的存在,因此也就无从谈起称霸中原了。因此在晋文公去世之后,秦穆公希望对郑国发起一次远征,以真实的在中原占据一块土地。支撑秦国这次冒险行动的动力,除了晋文公的去世这个“利好”消息以外,就是之前秦国帮助郑国驻守新郑的将领,已经取得了郑国的信任,能够成为秦军的内应。
    如果单从“人”的角度看,秦穆公在竞争对手离世,且有内应接应的情况下,作出远征郑国的决定,应该说不能算是冲动之举。但问题是从地缘的角度看,这次行动实在太过冒险。一是秦军在经由崤函道东出中原时,必须经过晋国的控制区;二是行军路线过长,不仅要经由滑国这类的小国,还必须经由新郑北边的那些郑国城邑,才能到达新郑。在这种情况下,秦军即使不在行进中受到攻击,也很有可能过早的暴露出自己的军事意图。
    很不幸的是,这两种最坏的情况都让秦军碰到了。至于秦军具体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军路线,这条行军路线又为何造成了秦军的这次远征,以失败而告终,要放在明天解读了。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