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节
日期:2010-05-2100:06:52
首先,无论是吴国,还是越国,他们在成为江东之主后,最大的对手都是江汉平原上的楚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地缘格局,使得双方在共饮一江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因长江而发生地缘冲突。
在吴国为江东之主时,为了对抗如日中天的吴国,楚越两国实际上达成了战略同盟。现在轮到越国在江东坐庄了,理论上楚越两国应该会立即“化友为敌”了。不过对于勾践来说,其实还是希望能够与楚国维持和平的关系的。因为勾践其实很清楚,当日吴国虽然经过精心谋化,在“柏举之战”中一举攻入郢都,但最终楚国还是复国成功了。越国如果要和楚国再战的话,其实也很难取得更好的结果了。更何况经过灭吴之战后,越国的人力资源也消耗很大,江东的吴国故地还需要花费时日来融合。
因此勾践在灭吴之后,将当日吴国在淮河流域攻占的楚国土地还给了楚国(也就是以夷、六、潜三城为代表的淮河南北的土地)。也就是把淮河中游地区基本让了出来。自己保留了淮河下游的土地。
对于这种结果,楚国当然还是很满意的。毕竟如果要硬拼的话,楚人也没有把握从越人手中夺回这些土地。现在越人肯主动示好,并没有理由不接受。
吴楚在淮河流域的这种平衡持续了160多年。不过双方的地缘矛盾终还是有爆发的一天,公元前305年,越国还是败于楚国,退回至钱江以南。
日期:2010-05-2100:15:18
除了在淮河流域有所收缩之外,越国在泗水中游也作出了调整,具体的就是将吴国原告侵占的宋国土地还给了宋国;并将鲁国南部,吴国通过吞并一些小诸侯国,所占据的一些土地,送给了鲁国。这些调整一方面树立了越国在北方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另上方面也让越国不象吴国那样树敌太多。
对于越国来说,作出这些调整是有其必要信的。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如果越国硬要守住这些土地,在缺乏山脉作为屏障的情况下,守得了一时,也守不了一世。因此勾践并没有驱使被征服的吴人,去开发泗、淮流域,而是将之驱至宁绍平原,去帮忙开发经营越人的大本营。
日期:2010-05-2100:22:06
如果光看越国的一述调整,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认为勾践是一个不思进取,没有太大野心的君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越国之所以作出这些调整,从根本上来说是顺势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因为与吴国的地缘优势在内河之上不同,越人的优势主要在海上,所以让自己的国土,尽量沿海布局,以期随时得到海上力量的支持,是明智之举。这种战略调整,也让越国的国运得以支撑到战国后期。
即然我们说越国的地缘优势在海上,那么在泗、淮流域都有所收缩的同时,越人在沿海地区,越人就没有理由再后退了。事实上与吴国相比,越人在对沿海地区的控制上,要更胜一筹。
日期:2010-05-2100:36:09
如果越国希望控制住东部沿海地区,首先需要对外越地区进行直接的管辖,以增强自己的海上力量。因此在灭吴后的第二年,勾践就派人在些筑城,以稳固自己对外越地区的控制。至于筑城的地点究竟是在温州还是台州,亦或是在二者之间的温岭,还需要依赖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了。
按照常理,在灭吴之后,越国其实应该把国都迁至太湖平原的中心——吴都,以更好的控制整个江东平原。但这时的越国,已经严重依靠海上力量支持了,因此处在平原中心,远离大海的吴都并没有成为越人新都的当然候选地。在大部分时期,越人还是将主要的政治中心,放在南靠浙闽丘陵,北临杭州湾的“会稽”。或者说绍兴平原山海之间的地理位置,更能充分发挥越人的地缘优势。
日期:2010-05-2100:51:19
在稳定了对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的控制之后,越人需要在北方沿海获得必要的支撑点了。而如果要达成这样一个战略目标,齐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当日吴国也作过同样的构想,只不过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吴人挑战齐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其实更适合控制内河湖泊。而越人则与之相反,海洋是他们优势地区。
如果我们沿着海岸线,越过长江口北上的话,会发现大段的滩涂地。这在分析“江南省”时已经作过说明了。整个江苏境内的海岸线,由于缺山,绝大部分是不存在天然港口的。这种情况一直到江苏北部的连云港才有所改变。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连云港地区有一小块单独的山丘,海拔要高于周围地区。这也让连云港市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江苏省唯一的海港城市。
不过在春秋时期,海平面要高于现在,连云港地区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大陆,成为了岛屿。为了控制沿海地区,越人在这个岛屿之上也建立了据点,以为中继(目前在连云港锦屏山已发现了越国筑城的遗迹)
日期:2010-05-210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