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节
日期:2010-04-0700:04:47
接昨天内容
蔡国这个国家在之前的内容中也多次出现过,不过在不久之后,他们将永远消失在这个舞台上了。因为不管蔡国人愿不愿意,蔡国都将卷入新的地缘博弈。而这一次,影响蔡国命运的不仅仅是来自北方的晋国,和那个“恶邻”楚国,从太湖平原走出来的吴人让蔡人所要面临的地缘格局更复杂化了。
前面已经解读过了,吴国如果希望溯淮河而上进攻江汉平原,是要进行诸多准备的。事实上这种穿越整个江淮平原的攻击行为是非常冒险的,由于淮河流域基本上是一马平川,且支流众多,因此理论上溯江而上的吴军淮河中受到南北向攻击的可能性要远大于长江(长江中下游由于两岸山地丘陵的存在,双方一般只需防备正面之敌)。
吴国为了这场远征所做的诸多努力其实都是为了保证淮河航线的安全,而夺取一淮河下游的控制权,并让淮河中游的楚军放松警惕之后,登陆地点的安全与否将是淮河航线安全与否的关键所在了。
日期:2010-04-0700:26:57
经过数年的等待,吴国人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事情的起因是已经南迁至淮河北的蔡国出兵灭掉了一个叫“沈”的小国。沈国的位置在蔡国的北面(河南平舆县),与蔡国一样都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所不同的是,被楚人灭而复生的蔡国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仍然继续向晋国靠拢。在晋国的授意之下,亲楚的沈国被蔡国所灭。这场战争表面上是蔡、沈两国的事情,而实际上他们只是为晋楚两国打了一场代理战争。现在忠实的小弟被灭了,楚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了。如果说吴国灭了徐、钟吾两国,楚国由于鞭长莫及而无法实加保护的话,那么应付家们口的蔡国,楚人还是游刃有余的。因此蔡国旋即被楚军所伐。按照常理,蔡国应当向晋国求缓,但这一次蔡人有更好的选择,就是和吴国人站在一起。而吴国所在等待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机会,在和蔡国达成同盟之后,吴国人将登陆地点放在了蔡国之南(淮纳)。即使蔡国的军队由于楚军的攻击不能前来接应,也可以固守以吸引楚军在江淮地区的主力,以让吴军可以顺利登陆。
日期:2010-04-0700:46:49
按照武子胥和孙武所制定的计划,攻击行动是水路并进的,陆地上的攻击主要是扫清淮河南北的楚军据点。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夷、六、潜”三城。对于淮河两岸的楚军来说,他们已经被吴军骚扰了数年之久,这种游击性质的军事行动不可避免的让楚军产生松懈之心。而吴人要的也就是这种效果,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压上全部的本钱,毕其功于一役。
结果正如那两位高参所料,在听惯了“狼来了”的假警报之后,面临真正的攻击时,楚军的抵抗瞬间被瓦解了。不过这并不是吴人的最终目的所在,吴之所以要这样做,为的是保证沿淮河西进的舰队不受攻击(包括以后的补给线)。也就是说,在陆地攻击开始之时就已经西进的水军,才是吴国的主力。
日期:2010-04-0701:30:23
在两翼陆军的护卫之下,吴国的水军得以到达他们此行的终点——淮纳。登陆后的吴军开始向信阳通道进发,在这里吴国将要遇到真正的挑战。
从楚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本来有足够的理由将陆军的主力放在北线中原方向,而将水军的主力放在南线长江之中的。因为即使江淮尽失,楚军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在信阳通道封关已自守。我们并不能十分确定,楚人是否已经在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的信阳通道筑关(所谓“义阳三关”的称谓始于南北朝时期)。但即使是没有筑关,楚人也很容易在这条车马不能并行的狭窄通道上设伏的(就象崤之战中晋人所做的那样)。如果远征而来的吴军止步于大别山东侧,那么势必使战争陷入拉锯状态,而这正是吴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要知道,淮河那漫长的补给线是非常容易受到攻击的。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吴人通过信阳通道其实并没有遇到什么障碍。中国史家言简意赅的记事风格,使得我们无法探知其中的细节。不过在这场战争中,主动倒向的吴国的并非只有蔡国,唐国是另一个被历史记录下来的国家。如果观察唐国的地理位置,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吴人可以那么有信心顺利的通过信阳通道。
唐国故址是在山西,被认定为是帝尧之后。由于故址被封给晋国,因此被周王室南迁。相比于发源于荆蛮的楚人来说,唐国算得上是根正苗红了。周王室为其封建的地点就在随枣走廊之中(今随州西北)与其他的汉阳诸姬一起封锁楚人的北上路线。在楚人坐大之后,唐国也成为了楚国的附庸。不过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满足于这种定位的,蔡国是一个,唐国也是一个。因此吴人幸运的在桐柏山——大别山防线的西侧找到了盟友,而这也让楚人的信阳防线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境地。如果考虑到吴国这次的军事行动带有奇袭的性质,信阳通道的楚军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唐军从背后解决掉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越过信阳通道之后,吴人终于可以踏入楚国的核心区了。不过,如果想真正的征服楚国,吴军还必须攻下楚人的都城——郢都。而这时,一道新的防线正在等待着吴军。
今天就写到这了,明天见!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