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节

    日期:2010-03-0422:00:38
    我们今天来聊聊鲁国或者说泰沂山脉南边的那三个大湖。这三个湖分别是:大野泽、菏泽,以及微山湖。如果从现在的认知度来看,微山湖无疑是最高的。当年铁道游击队就是活动于此,那首“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不知被多少人传唱。微山湖的湖址其实就是古泗水的一段扩张而成的,具体的形成时间是在明朝。在此之前也曾经反复形成过湖泊,这一方面是与那一地区地形的洼陷有关,而决堤南流的黄河水则为它提供了额外的水源。不过在春秋时期,黄河还是走的北路,因此现在微山湖所在的位置还是泗水的中游。
    与泗水相对的就是菏水,这条济水的支流在古时候也经常因济水水量暴涨而倒灌成泽,古人将这一湿地称之为“菏泽”,现在它也作为山东最西部的一个城市的名称。只是无论是古渮水还是“菏泽”都已经不存在了,继承了菏泽这个名字的城市以出产牡丹而闻名于世。
    日期:2010-03-0422:10:45
    实际上在先秦时期能够位列华北名湖泊的是“大野泽”(巨野泽),与北面的黄河在改变流向之时形成了“巨鹿泽”(大陆泽)一样,济水也在流经中原地区,并开始拐向泰山以北注入黄海之时形成了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湖,这个湖就是“大野泽”。只不过随着黄、济两水的变化,大野泽在历史上的面积也并不是固定的。在五代时期由于黄河数次决口并向南漫流,湖水的面积被大大增加了。由于在湖面中间有几处丘陵高出水面,因此一湖中有山,山外有湖的景象也被称之为“水泊梁山”,而湖水本身也因此而被叫作“梁山泊”了。由于地形易守难攻,“八百里水泊”也成为了一些不满现状的“好汉”们落草之处。只不过现在无论是大野泽,还是扩容后的梁山泊都已经不存在了,只在北边还留有些许湖水,被称作“东平湖”。即使如此也还是能够位列山东第二大湖。
    在鲁国兴盛时期,大野泽至泗水一线都是它的势力范围。而菏水左右则经常成为卫、宋两国与之拉锯的区域。
    日期:2010-03-0422:44:58
    在说完鲁国西侧那些河流湖泊的前世今生后,我们要回头看看鲁国的那些靠山了,毕竟相比于河流来说,山地所能提供的保护更加牢靠些。就鲁国国都曲阜的位置来说,尼山和蒙山是地缘关系最为密切的两座山脉,其中尼山甚至与孔圣人的身世联系在一起了。由于史记中记载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由于有“野合”二字,因此有关孔子的出生问题变得无限八卦起来。但不管怎么说,尼山在圣人出世的事情上出过力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成人后的孔子来说,在尼山求子当然不会是他的追求,圣人需要有一个更有气势的地方来暗合他的理想。人们常说“站得高,望得远”,登高远望确实能够让人豪气顿生。有机会到上海的话,买张票登上那些高楼的观光厅也会有心胸顿时开阔的感觉。如果你稍加注意的话,一般而言,如果一家公司有几个层面的话,老板也总是会在最上面一层选择一个视野开阔的房间办公。不必为老板的特权感到不平,要是你碰到一个喜欢在阴暗的角落潜伏的老板,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总之,视野的开阔与否确能影响到一个人的胸怀。于是当孔子的视野还局限在鲁国的时候,他选择了在曲阜东面的蒙山登顶来感受世界,因此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说。如果从地理位置来看,蒙山之于鲁国来说,的确有制高点的地位。
    日期:2010-03-0623:07:22
    我们在〈鲁.地缘位置图〉上很容易看出,在蒙山南北有两条天然的通道通向东面直达莒地。在齐国的势力尚未向南渗透时,东面的威胁主要来自莒国。就这两条这战略通道本身来说,实际上并不只是单纯的道路,或者说南北的纵深尚宽,亦可以建立有自己能力的城邑。就现在的行政归划来说,北通道由西至东分别建有新泰——蒙阴——沂南三个市县;南通道则同样条状分布着泗水——平邑——费县三地。
    对于山东以外的朋友来说,这些市县的名字可能会感到陌生。将他们列举出来的意义在于说明,如果鲁国想要抵御来自东面的地缘威胁时,并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蒙山南北本身可以成为长期拉锯的地区。
    日期:2010-03-0700:31:20
    蒙山北面有个比较著名的地标,相信了解解放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那就是“孟良崮”。这个山头矗立在蒙山北通道的东端,曾经成为一代名将张灵甫的葬身之地。薛岳长沙如有兴趣,可以就这段战史做个图解,以加深大家对这一地区的概念。
    相比于北通道,蒙山与尼山之间的南通道要更宽阔一些。当然鲁国为了抵御莒国的威胁,曾经布置重兵在通道的东端,当时那里所建立的城邑叫作“费邑”,所在地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费县。之所以在这里要提到费邑,是因为它与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三桓之乱”有关。所谓三桓之乱也就是三个位高权重的家族架空了鲁侯,掌控了鲁国的政权。三桓除了让鲁国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以外,还使得孔子的出走,从此周游列国,希望有诸侯可以提供舞台实现他的抱负。也可以说是让孔子切身感受了一下什么是“礼崩乐坏”。
    如果鲁国够大,或者说象晋国那样拥有一连串相对独立的盆地,那么三桓也不是没有可能在战国时期成为一方诸侯。只可惜鲁国的地理结构,即使是不分裂也很难成为一流的诸侯国,因此三桓注定也无法象三晋(赵魏韩)那样位列战国七雄。在鲁国的公室最终夺回国家的控制权之后,三桓之中只有最大的“季孙氏”在春秋末期得以占据了蒙山与尼山之间的这片谷地,成为了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费国。这倒是和沂蒙山——五莲山之间的莒国的地理结构有些类似,只不过这一类型的诸侯国,在历史舞台上注定只能是过客了,战国伊始就被灭了。
    注:关于三桓和季孙氏,记得中学有篇课文叫《季氏将伐颛臾》,里面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孙氏的费国西起卞邑(泗水县),东至费邑(费县),也算是为鲁国在东面建立了一个缓冲国吧。
    附:费国控制区示意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