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节

    日期:2010-03-0300:09:18
    让我们回到鲁国的话题上来。
    一般而言,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一条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主要河流,比如渭水之于秦国,汾水之于晋国,汉水之于楚国。对于鲁国来说,那条发源于蒙山,绕曲阜而过的古泗水就是鲁国的命脉所在。之所以要在泗水前面加上一个“古”字,是因为这条河流目前只有上游还残存了一段河道。因此尽管泗水在古代的名气颇响,但今人知道的并不多。
    泗水的命运被改变,很大程度还是因为那条母亲河——黄河。我们知道,黄河下游经常在山东丘陵的南北摆动,其南线基本就是夺淮入海。只不过淮河与黄河都是东西向的河流,如果不借助其他南北向的河流,黄河很难侵夺淮河的入海口的。也就是说,那些上游与黄河接近的淮河支流都面临着被黄河侵占河道的危险。很不幸的是,在公元1128年,黄河由北线改经南线,并且在此后600多年间都没有再回到山东丘陵的北边,而这一次为黄河提供南下河道的就是泗水。
    日期:2010-03-0300:32:35
    我们很容易将黄河的多变归结于天灾,而实际上黄河之所以为害华北平原,更多的却是因为人祸。正如这一次的改道,就是因为刚刚建立的南宋政权(公元1127年)为了阻止金军南下而主动挖开黄河南面的提坝的。这种以水为兵的做法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在900多年之后,同样为了对抗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蒋委员长又做了一次。如果单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战术意义还是很大的。无论对方是骑兵部队,还是机械化部队,黄泛区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道天险。问题是这种仅仅为了军事利益,人为改变黄河流向的作法,对于沿岸的居民来说却是巨大的灾难,其所造成的后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掉。
    实际上改变河流的走向并不一定就会带来灾难,对于人类来说,改变自然的能力很大程度都是通过控制水流来体现的。当然,这些改变在大部分时候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三峡工程,莫不如此。
    就泗水本身来说,古人对它的改造并非开始于南宋那次不负责任的决堤行动。在长江下游的吴国开始强大,并进入中原争霸的时候,泗水的命运第一次得到了改变。对于长江以南的吴国人来说,越过长江,将势力范围扩大至江淮平原并非什么难事。只不过当他们再想将兵锋指向中原以及山东丘陵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了。换句话说,马匹是立足于江、淮流域的诸侯国的短板,如果没有其他可供利用的资源为吴国人运送兵员及后勤补给,希望争霸中原只能是一种奢望。
    日期:2010-03-0300:39:48
    对于谙习水性的吴国人来说,用河流来承担物流任务,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他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一条河流将江、淮、济、河四渎连通起来,以让吴国的力量通过这些河流扩散到它们周边的地区。这条预想中的河流并不是天然存在的,但那施工难度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大。首先,鉴于吴国控制江淮平原并没有太多地理上的障碍,所以将淮河与河、济两水连接起来就可以完成物流任务了;其实黄河与济水本身就是相交的,因此摆在吴国人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将济水与淮河连接起来。
    鉴于济水和淮河都有很多支流,那么将一条济水南面的支流与一条淮河北面的支流连接起来的方案,所需的工程量将是可以被接受的。最终鲁国西侧的泗水(淮河北支流),与菏水(济水南支流)被选定为最佳拍档。
    日期:2010-03-0300:55:55
    当然,当吴国人可以在鲁国人的家门口挖掘运河时,也就意味着鲁国人希望向中原扩张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争霸游戏的主角成为了那些边缘国家。只不过由于地理的接近,鲁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能够控制住菏水以东地区的。也就是说,菏水、泗水成为了鲁国西面的地缘平衡线。
    对于鲁国人来说,周公为他们选择的这块风水宝地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背山,能够在获得“水”的保护,也是鲁国能够生存到战国末期的重要原因。而济、菏、泗三水无疑是保证鲁国西、北安全的重要屏障。这三条河流在历史上甚至先后形成了三个著名的湖泊,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在鲁国附近。
    明天继续吧,祝大家晚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