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节
欧洲的地缘结构由于是临时插播,加之要过年,写得有点急,回头一看行文方面有些文字错误。大家大概看下就行了,以后有时间了会展开的,包括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是欧洲的火药桶,英法的百年恩怨,殖民帝国兴衰的地缘北背,小亚细亚半岛与欧洲的地缘关系,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与三大地缘文化区(拉丁文化区、日耳曼文化区、斯拉夫文化区)之间的关系。。。。。等等都会得到解读。
另外那张欧洲行政地形图由于是深夜做的,有些困了,有几个国家标注的有些错误,一会会删除。现将修正过的图发上来,前面的图就不要传播了。
日期:2010-02-1721:31:03
我们今天要回到河北平原,来看看在西周——春秋初期这一地区的地缘格局是怎样的。
从地理的角度看,河北平原是夹在山、河之间的一块菱形的平原地带。西、北面是太行山——燕山山脉,而南、东面则是走北线入渤海的黄河。在西周时期,黄河下游走的还是当年夏禹治水时期所整治的“禹河故道”,而在进入春秋之后的公元602年,黄河下游向东玩了一次漂移,经由卫河河道再向北进入渤海湾。这也是黄河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并不代表在此之前黄河就没有变过道。实际上这两条黄河故道之前的水文状况极不稳定,黄河经常在这一区域之间游走。因此在战国以前,这个“黄泛区”更多的是作为河北平原与河南诸国之间的缓冲之地。
日期:2010-02-1721:53:05
由于河北平原的南北长度远大于东西宽度,因此仅仅在平原的南北两端分封诸候国显然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南面的卫国和北面的燕国之间,还需要有一个重要的诸候国承上启下,以连通南北,这个国家在周公分封卫国和燕国之时也同时诞生了,它就是“邢国”。与燕国和卫国是周公的兄弟之国不同,这一次周公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分封在了这个中间地带。
附:黄河下游主要诸候国分布图(春秋)
日期:2010-02-1722:07:19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上图,会发现黄河(禹河)在延太行山东麓向北流至邢台北部时形成了一个大湖,这个湖古称“大陆泽”,由于在秦时这一地区被划归“巨鹿郡”,因此也被称之为“巨鹿泽”。在后世,项羽灭秦主力的“巨鹿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区域。
在大陆泽以南的黄河与太行山基本平行,而过了大陆泽之后黄河开始向东北方向漫流。也就是说大陆泽以南的河北平原是一条狭窄的条形地带,而平原的北部则要开阔的多。邢国封建之地就是在这个转折点之上(邢台及其周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个封国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封堵来自北方的“戎狄”部落南侵。
日期:2010-02-1722:44:34
实际上仅仅依靠“邢国”并不可能让周人将整个河北平原纳入势力范围。如果周人希望在整个太行山以东地区华夏文化圈的话,那么在“邢国”与“燕国”之间的那一大片开阔地中再分封几个姬姓的封国。问题是想到这一点并不难,而要做到这一点则不是依靠一场战争就够了的。
对于河北平原的地缘形势来说,黄河的流向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条让生活在其周围的居民又爱又怕的大河的每一次改道,只是在不断的侵占其他河流的河道罢了。无论黄河如果变化,对华北平原构成地缘压力的永远是太行山以西的“山西高原”,以及燕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如果不能将防线推进至山西高原和燕山之北,河北平原的地缘安全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想必后世的宋朝人是深有体会。
我们在分析晋国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在西周和春秋前期,周人或说晋国的覆盖区域还仅仅在山西高原的南部,也就是临汾、运城两个盆地。包括山西高原东南部的“长治盆地”也是被那些边缘民族所占据。这就使得整个太行山西侧都是那些好战的边缘民族的活动区。而在山西高原的北部地区,这种情况尤甚。
日期:2010-02-1723:25:18
不可否认,晋人在山西高原的经营是成功的,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向东、北两个方向扩张,以期占据整个山西高原。问题是对于那些边缘民族来说,希望将他们全数围歼或者融合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在承受了晋国强大的压力之后,这些边缘民族如果不想被融合的化,就只能迁移了。根据一般的地缘定律,胜利者总是会选择地理条件更好的低地做为根据地,特别是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这些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总是能够提供肥沃而易于开垦的土地。因此失败的民族所能够选择的往往就只能是向海拔更高的地区迁移了。
对于山西高原上的这些“戎狄”来说,如果他们不能承受晋人的压力的话,退入两侧的山地和蒙古高原是必然的选择。只是对于其中的部分人来说,越过太行山脉进入河北平原是一个更值得考虑的选项。
如果从自然渗透的角度来看,尽管太行山脉地势险峻,但先民们仍然可以在其中找出诸多小路以完成与河北平原的沟通。而这些渗入河北平原的“戎狄”部落主要集中在“滹沱河”的两侧,也就是邢燕之间的平原之上。
事实上“戎狄”们对于河北平原的渗透并非始于晋人兴盛之后,只是在晋人取得对山西高原的统治权之后,这一点显得愈发明显罢了。在周人之前,河北平原就不是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如果从族源上来看,这些来自西部的部族无疑与华夏族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只是在周人确立了自己正统的身份这后,这些不服王化的部族无论来自何方,都不可避免的被视为野蛮人了。
对河北平原有兴趣的并非只有来自西部的高地民族,来自东部的商人无疑在很长时间成为了这场竞争的胜利者。在商人洗白了身份,入主中原成为开下共主之后。河北平原的南部成为了商王畿,并由此成为了中央之国的核心地区,而周人又从商人手中继承了这一区域。在商人时期,邢国所在的邢台地区正是护卫王畿的外围地区,而周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邢国所承担的任务,也是抵御那些来自西北方向的边缘民族的进攻。
日期:2010-02-1723:48:59
在整个西周、春秋,以及大部分的战国时代,华夏族实际上都无法征服整个河北平原。在滹沱河两侧,那些来自于山西高原的边缘民族总是能够获得一席之地,这种情况直到那位战国时期著名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才被彻底改变。
在西周和春秋前期,这些从山西高原北部下来的边缘民族被称之为“鲜虞”,也有将类似民族统称为“白狄”的。对于这些非华夏族的部落,先人们对他们的描述总是带有随意性的。在华夏族看来,这些人究竟应该怎么分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愿意融入华夏体系。只是现实的“专家们”似乎对于他们的分类乐此不疲,只是古人尚且分不清,做为后人的我们,希望从史官的记载中得出准确的结论似乎更不可能。
好在我们的关注点不在于此,对于我们来说,知道这些非华夏体系的部落真实存在于河北平原的中部就足够了。如果从地形上来看,整体呈南北状的太行山脉在南北各有一个转折,而北边这个向东北方向的转折区域就是“鲜虞”部族的活动区域。之所以选择这个区域,滹沱河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原因,这条被称之为“小黄河”的河流,不仅能够提供充足的水源,更能够成为一条现实的防线。如果按照现实的区划,现在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之间的区域就是它的大致位置。换句话说,石家庄以南地区为邢国的覆盖区域,而保定以北则被燕国所占据。
附上之前的〈卫国核心区域示意图〉,大家可以更清楚的观察那些“戎狄”们的活动范围。
日期:2010-02-1800:15:58
如果根据我们之前所总结出来的结论,无论是黄河还是滹沱河实际上都不能成为可靠的防线。或者说如果那些被称之为“白狄”“鲜虞”的山地民族,如果在进入河北平原后,希望完全农耕化,并据河以自守的话,他们并无可能坚持数百年之久。对于防守者来说,那些一到冬天就会结冰的河流,远没有山地来得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