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节
日期:2010-02-0114:15:08
就郑国来说,并不能说他们做得不好,相反郑氏三公的先知先觉已经让郑国抢得了先机。只是当年所选择的东迁地点,固然能够让他们在中原争霸当中拥有一定优势,但仍然不足以获得足够的战略纵深。如果按照太史伯为郑国规划的南进方案,应当是一个阻力较小的选择,但这这也无异于拉长了自己的防线。整个国家的东面没有任何可供防守的山脉,使得郑国即使能够在南线开疆扩土,也无法稳定的持有。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郑国在南线取得了对胡国、许国、陈国、息国等小国的一系列胜利。但在外部势力的干涉下,这些小国大多仍能保持独立。
郑国最为辉煌的时期就是在郑庄公在位时,向东他们已经扩张到现在的开封附近;向南则将国土延伸到许昌周边;而在河间平原,他们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最顶峰的时候,郑庄公甚至召集了齐、卫、宋三国在延津附近会盟(公元前701年,古称恶曹会盟)。这表明郑国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的最强者。
之所以要将齐国拉入,是与郑庄的战略眼光分不开的。如果仅凭自身的力量,郑国很难在中原地区独大,特别是在西面的王室已经不能为其提供支撑之后,郑国其他地区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同盟,以牵制其他中原强国的力量。
在南面,通过联姻,南阳盆地的申国至少已经在郑国南扩的过程中保持中立了。而在东面,郑国的选择则是与泰山以东的齐国结成稳定的同盟。而在北面,郑国甚至参与了晋国的小宗代大宗的战争。而与王室最初的态度不同的是,郑国人务实的选择了站在小宗的一面。
如果边缘强国本身并没有入主中原的企图,并且能够稳写的与郑国保持同盟关系,这些战略布局无疑能够让郑国成为中原的霸主。问题是霸主之梦你做得,旁人也做得到,尤其是那些拥有更广阔战略纵深的边缘强国。郑人之所以能够抢先出头,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边缘国家需要时间来整合自己所在的地理单元。而这些被整合的对象,有那些非华夏系的边缘国家,也有同样受王室封建的亲缘小国。而对于后者,在王室的权威尚存时,大国们至多只能使其依附于自己,而不能直接吞并。
如此看来,郑国最终的没落似乎已经是命中注定了。在恶曹会盟的同一年,郑庄公病逝,郑国亦由盛转衰。传统的史家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郑庄公没有安排好接班人的人选,以至于郑国内乱。这种看法倒是很符合“以人为本”的历史观。不过郑庄公的继位难道就是一帆风顺了吗?如果再横向对比一下其他大国,没有一个大国没有经历过君位之争,即使是在郑庄公病逝之时,晋国的大小宗之战仍在继续。因此决定郑国命运的,仍然是他的地缘位置,即使郑庄公能够选择一位强势的继承人,也至多是将郑国的辉煌再持续一代。因为中原很快就要成为那些边缘强国的战场了。
对于郑国来说,并非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假设历史永远不能得出标准答案,但也不妨站在东迁之前的郑人的角度,看看郑国人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一种选择是留在渭河平原,出于与王室的关系,郑国人应当很容易取得对渭河平原的管理权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郑国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并不会是犬戎,而是秦国。尽管在初期双方可能会合力将犬戎逐出渭河平原,但在此之后双方的竞争再所难免。
判断这种竞争的胜利者会是谁是很困难的,不过相比于在中原四面受敌的地缘位置。郑人在渭河平原所要面临的形势要简单的多。而位于汾河谷地的晋国与洛阳盆地的王室,为其提供地缘支持的可能性很大。抛开亲缘关系,郑人在渭河平原的扩张,要比直接进入中原争霸要更少触及其他国家的利益。毕竟将一块已经为犬戎占据的土地夺回来,与从其他封国手中吞食土地性质有所不同。
很不幸,郑人的先知先觉让他们希望成为第一个离开这块是非之地的国家,因此上面的战略构想最终被秦人所实现了。而对于东迁的郑人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另一块边缘地区作为根据地,也同样存在做大的可能性。
应该说郑桓公当年希望进入江汉平原以及南阳盆地的想法并没有错。这两个地理单元最终都成为了楚人争霸中原的基地。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所提供的保护,能够让身处其中的国家有机会摆脱其他中原国家的干扰,完成内部整合。
而太史伯为郑人所选择的更为稳妥的方案也不能算错,毕竟对于一个正在进行战略转移的国家来说,直接面对已经兴盛的楚国并不是明智的举动。
问题并没有出在郑人最初的选择上,这能让郑国迅速的恢复国力,并直接获得王室的支持。只是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之后,马上就进入中原争霸的行列是否明智,亦或有其他的选择能让郑国的国运更加长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