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节
日期:2010-01-2409:47:48
说到郑国,可以说是春秋中最早称霸的,不过受限于他的地理位置,郑国更多的是被评为一“小霸”。在昙花一现的成为中原霸主之后,不可避免的苦苦挣扎在边缘强国的夹缝之中。即使是在战国时取代了他位置的“韩国”也属于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一国。
如果不是依仗在山西高原尚有一定战略纵深,以及同属三韩的燕赵两国牢记“唇亡齿寒”的教训,韩国很可能坚持不到最后。
关于韩国的问题,我们在战国时会分析,现在还是让我们看看郑国的地理位置。请注意,这次我们说的是东迁后的“新郑”
日期:2010-01-2409:49:51
附:新郑控制区域示意图
日期:2010-01-2410:10:22
我们知道,关于建造城市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古人和今天都会选择地势平坦的区域。这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城市规模,减少工程量;另一方面平原地区往往都有大的河流通过,土地肥沃,水量充足,无论是用之来耕作,还是运输,都可得地利之功。
而河洛地区的核心,也就是黄河以南,洛水附近的区域。这一片被群山包围的区域又被称之为洛阳盆地,东西约100多公里,南北约十余公里,总面积在1000——1200平方公里。而洛邑及后世的洛阳就建立在洛阳盆地的西侧。
之所以没有选择在盆地的中心建都,主要是出于战略防御方面的考虑。背面靠山的地理位置,可以让自己的防御面大大减少,特别是在另一个方向还有河流的时候。从这个角度看,后世的开封可以说是最不适合建都的地方,不过如果有得选择,宋人是更愿意将防线推至燕山一线的。
日期:2010-01-2410:36:10
中国人无疑是世界上最会筑城的人,非常会利用现有的地理环境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中国人可以筑出诸如长城那样的世界奇迹来的原因。而欧洲的那些城堡,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建筑结构来进行防御,这也让他们的城堡变得非常精致。
之所以会会有这种差别,这很大程度也取决于欧洲的人口基数和战争规模。那种贵族之间的决斗式的战争,不需要很大的城来储备力量。如果放在中国,那些农民出身的军队很有耐心将这种欧式精巧的城堡包围,然后在周边种地,慢慢得和你玩持久战。
当然,在春秋之前,中国的战争很大程度也是贵族之间的游戏,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久之后,大家就能看到最后的贵族——宋国的表现了。
周人在选择洛邑位置的时候,无疑还有更深的战略考虑。对于他们来说,危险更多的来自新征服的东方,因此选择在洛阳盆地的西侧,将东面的开阔地留给可能入侵的敌人,相当于为自己又增加了一道防线。
而同样曾经选择在洛阳盆地建都的“商人”,则选择了将自己的都城建在了盆地的东北部,背靠邙山和黄河。这也是出于同样的战略思想,因为商人的根据地在黄河以北。
日期:2010-01-2410:50:28
洛阳盆地既然被称之为盆地,那么它也就必然被一系列的山脉所包围着了。这些山脉从西至东分别被命名为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箕山、嵩山。实际上它们都是秦岭东端的支脉和余脉,箕山和嵩山甚至还可以被视为伏牛山的余脉。
对于古人来说,很难认清这些山脉之间的关系。他们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眼前的山势来为之命名。这些呈半圆形将洛阳盆地包括起来的山脉,的确呈现出一种八方来朝的王者之气。当然,他们也是非常有利于防御的。
注:刚才忘记写了,商人迁都的次数非常多。在洛阳盆地内的都城,现在没有异议的是偃师商城。在图上没有标出来,大至位置就是在“孟津”以东,那个“邙山”的“山”字的位置。
日期:2010-01-2411:06:40
既然洛阳盆地的西、南、东三侧都有高山环绕,那么他北面的黄河就可以成为天然防线了。不过既然称之为盆地,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似乎有些不够。好在沿黄河南岸还有一条纵贯东西的丘陵,被称之为邙山。这条丘陵的海拔只有300多米,虽然与其他几条山脉相比要低了许多,不过还是能够为洛阳盆地提供保护的。
说完了山,我们要说说河了,我们常说山水总相连。那些从山脉分水岭上流下来的雨水总是要找个去处的。对于洛阳盆地来说,与渭河平原一样,有两条最为重要的河流从中流过。它们都发源于盆地的西南部,东北方向在洛阳盆地汇集后流入黄河。这两条河流一条叫洛水,一条叫伊水。现在这个“水”字也都依惯例改成“河”字了。
这两条河流与黄河共同造就了河洛文明,由于伊水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也被称作“伊洛文明”。关于伊水的历史地位,随后会有专门的解读,顺带可以解开“大禹治水”的千古之迷。之前在“夏”的部分,我们只是大致规划出大禹治水的方向,伊水则可以为我们找到治水的具体路线了。
日期:2010-1-241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