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节
日期:2010-01-0722:20:48
周人决定东迁至河洛地区从战略上来看是正确的,因为作为天下的共主,只有将政治中心设在中原核心区,才能够将影响力更为有效的幅射至各边缘地区。
从这一点上看,周人似乎是吸取了商人的教训。对于商人来说,放弃河洛地区的据点,将政治重心放回到黄河以北是一个错误。这一点在周代商的那一节已经分析过了。
不过周平王决定放弃渭河平原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因为缺乏战略纵深的周王室,即使占据了中原核心区,也只是让自己处在一个“四战之地”。而这一恶果不久就显现出来了。
日期:2010-01-0722:53:25
在后世的很多朝代,作出周平王那样的决定并不一定会造成这样的后果。这其中的原因与政治制度有关。
先秦的政治制度其实和中世纪的西方比较象。即各诸侯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爵位只是代表你身份的高低,并不会互相隶属。每一个诸侯都有自己的领地。从名义上看,所有的土地都是归属周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实际上周王室并无可能随心所欲的处置这些封国。
周王室所直接管辖的范围,也就是在自己王城的周围,称作“王畿”。对于王国的其他地方,王室则会派出自己所信任的人(主要是有血缘关系的)去管理。并将当地的土地赐给他作为领地,这也就是所谓“封建”。有时候也会是直接封建那块土地上原有的部族首领,通常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对方的实力过于强大,无法直接征服。
这种间接管理的模式并不能以先进或落后来形容。只是需要王室能够拥有最为强大的力量,以威慑那些被封建的诸侯。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王室能够占据最有优势的地区了。
当然,你有办法将自己神话,然后又满足于作一个象征性的傀儡。这种架构在名义还是有可能保存很长一段时间的,但已经与管理无关了,就象日本的王室一样。
事实上周王室在丧失了对诸侯的管理权之后,依靠之前的血缘关系及政治遗产,仍然保持了5百年的,象征性的“共主”地位(也就是“东周”时期)。问题是在弱肉强食的年代,这种没有地缘实力支撑的“王”的日子,甚至还没有一个普通的贵族好过。不久以后大家就会看到,在整个春秋时期甚少露面的周王室沦落到何种地步了。
俗话说“有所失必有所得”,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失去了某样东西,但是从得到了另一样东西作为补偿。西方也有一句意思相近谚语叫“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只是中国的文化要博大精深的多。比之西方这句直白的谚语来说,中国的“有所失必有所得”还可以作另一种解释,即“既然你失去了某一样东西,那就意味着有另一个人必然得到了这样东西”。
对于周王室放弃渭河平原的举动,我们只能用后一种解释来形容了。而那个“有所得”的一方就是“秦”。
日期:2010-01-0723:10:15
对于已经决定东迁的周王室来说,放弃渭河平原的祖地是一个无奈之举。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那些姬姓贵族在有更好的选择之时,不愿意再承担来自犬戎的地缘压力了。毕竟现在天下已经姓姬了,而河洛地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就此放弃祖地,对于崇尚祖先崇拜的周人来说,还是很难接受的。即使出于对犬戎灭国的仇恨,贵族们也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继续犬戎战斗下去。
这个重任就被交给了“秦”人,作为对秦人忠勇护主的奖赏。岐山以西的土地被正式的封建给了秦人。当然,这些土地大部分已经被犬戎所占据了,要想得到就得靠实力去夺取。而秦非子的继承人也正式的由附庸晋升为“伯”的爵位。这个爵位在五等分封制度中位列第三等,应该说还是个不错的封号。
周王的这种做法其实很象2700多年后,国军在去台湾之前大封“反G救国军”的做法。反正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做成做不成于周人来说都没有损失。
日期:2010-01-0723:24:23
对于秦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因为之前他们在陇右的征战当中,也无法从周王室那里获得直接的支持。反正都是要靠自己,能够将饼画得大点,未尝不是件好事。
有一种说法是秦人在之前已经将活动中心从陇山以西搬至陇山以东了。也就是从关陇古道西侧的秦邑搬至东侧的陇县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周人在犬戎入侵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了东迁的计划。对于秦人来说,这是一个向渭河平原渗入的好机会。相比于陇右地区,渭河平原显然要更具有吸引力。
由于千河与渭河之间的土地,是周王让秦人为之牧马的地方,也就是说属于王室牧场的性质。因此秦人在此之前,虽然能够在渭河平原的西头活动,但始终更象是一个打工者的身份。周王原先给他许下的土地仍是在陇山以西。
这次之所以将秦人的封地,划定在岐山以西,主要是因为岐山是周人的发家之地。而且也很有可能是周人历代先人的埋葬之地(可参考周公庙考古的新闻)。因此即使周人已经无力西顾,在名义上也不能放弃。
日期:2010-01-0723:58:17
最后的事实证明,周人的这种想法只是一厢情愿。如果秦人不能够战胜犬戎,那么孤军奋战的他们也不可能得到岐山以东的所谓“封地”;而如果秦人能够最终战胜犬戎,那么将整个渭河平原纳为所有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