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
日期:2010-01-0321:15:01
之前我们已经对南阳盆地的地缘结构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了。之所以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在这个盆地上,是因为这个盆地的战略地位太过重要。
就我们现在所做的分析而言,它是位于中原地区和江汉平原之间的缓冲地带。在周初周王为了压制江汉平原的兴起,将南阳盆的的零星部落征服后,分封了诸多的姬姓王国,谓之“汉阳诸姬”。
随着楚国的兴起,除了占据“随枣走廊”的随国以外,南阳盆地已为楚国所据有。随国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主要是因为他选择了依附于楚国。也许做为一些热衷于武力扩张的人这一点无法理解,不过事实是,无论在古典时期还是现在,将一个地区直接纳为国土,并不会是控制这一地区的唯一选择。
日期:2010-01-0321:43:03
对于楚人来说,通过大洪山——南阳盆地——方城夏道进入中原地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他们有实力问鼎中原后。这条通道可以让他们快速进入中原核心区。
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在江汉平原本身,楚人还拥有一条进入淮河流域的通道,这个通道就位于桐柏山脉与大别山脉的接口处。如果你曾经坐过京广铁路上的列车的话,在经过河南那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之后,就会在一个叫“信阳”的地方看见山的影子,那里有座山叫“鸡公山”。我们可以将之认定为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的交汇处。
在选择陆地道路上,今天和古人的区别并不大。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可以选择从山下挖通隧道前行,而古人则往往需要依地形选择可以通行的山口。
当然,这种山口便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出于防守还是进攻的需要,占据了山口的一方都会选择筑一道关城来控制山口两端的交通线。如果地形险要,工程量其实并不会很大。
有一点需要解释一下,筑关的地点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因为这类山口都会有一定的长度,而且并不会是一条标准的直线,你可以依地形选择合适的地方筑关,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还在以多筑几道。这样就相当于加上了几道保险。
我们并不十分确定楚人当时在信阳地区筑了几道城,可以确认的是在南北朝之后这里东西向筑了三道关,合称“义阳三关”(信阳古称义阳)。中间的那道关口叫做“武胜关”,是最为主要的关口,即使在现今的地图上也基本会作个标注。
日期:2010-01-0321:51:07
关于信阳通道的战略作用,在进入春秋之后,会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对于周初的楚人来说,如果应对来自南阳盆地的地缘压力才是最为主要的。
不过能够被周人当成对手,并花下大力气在地缘上进行布局,足以证明江汉平原已经有资格成为中央之国的核心地区之一。尽管楚人更愿意认为自己是独立于周人封建系统的独立王国,并因此而具备有称“王”的资格。但对于同属于黄帝后裔的两大族群,这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日期:2010-01-0322:01:41
在西周时期,能够晋升为主要地缘政治区的地区并非只有江汉平原一处。在渭河平原的西侧,有一片黄色的土地也逐渐开始体现出它的地缘力量。
如果按照西周时期的称谓,这片土地被称之为“秦地”;汉之后则被称之为“陇右”;现在则划归甘肃所辖(甘肃南部)。
附:陇右——关中地缘关系示意图。
日期:2010-01-0322:14:07
在之前的章节当中,我们一直都将视线集中在渭河平原以东地区。这并非是我有意为之,而是因为东西两大部族的争夺焦点,在黄土高原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平原地区(华北平原——江淮平原)。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那些在古典时期被定义为边缘地区的地方(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域),这个时候好象被隐身了一样。
日期:2010-01-0322:32:32
事实上那些边缘地区同样在发生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只是由于技术的原因,他们暂时还无法和东亚核心地区的“农耕文明区”发生正面的对抗。
不过这一切在我们所论述的这个时空中将有机会得到改变,而技术力量之源就是一种动物——马。
关于马被人类训化的时间一般被认定为是4000年前,不过最先做到这点的并不是亚洲人。欧洲的游牧民族要更早拥有这种机动力量。
商人是我们已知最早使用马匹的东亚民族。当然,在他们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马”都是和“车”组合在一起,共同成为力量的标志。
能够战胜武力强大的“商人”,周人显然也具备了使用马车的技术力量。在整个古典时期,能够多大程度得到“马”的帮助,甚至会成为一个帝国成败的关键。
我们并无法精确统计出,在后世当中“马”曾经多少次成为了“关键先生”。但最早“借马成事”的殊荣应当被授予一个叫“秦非子”的人。
日期:2010-01-0322:46:40
与其他被分封的诸侯相比,“秦非子”的出身显得并不那么高贵。与那些“姬”姓贵族继承了高贵的血统相比,他继承的则是祖传的养马之术。
在马的作用日益重大的时候,这种本领还是足以获得周王的常识的(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会造火箭的专家)。不过在重视血统的周人看来,养马的本领再大,也不能为秦非子带来一个“诸侯”的封号。于是秦非子被封为“附庸”。
这并非是一个正式的爵位,正式的爵位有五等,即“公、候、伯、子、男”。能够获得正式爵位的贵族,他所获得的封地也就有着诸侯国有地位。而所谓“附庸”则指的是依附于这些诸侯国的卫星国,如果他们的领地也能称之为“国”的话。
附庸的称号一般是授予那些被征服地中,臣服于周人统治的部落的。不过对于一个养马的人来说,能够获得一个这样一个称号仍可以算的上是一种荣耀。后来的历史证明,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获得的土地在哪里。
日期:2010-01-0323:21:08
象一般的“附庸”之国一样,秦非子所获得的土地就是他所熟悉的土地,也就是他放马的地方。
这块土地位于渭河平原的西侧,或者说是渭河的上游地区,由于秦非子被封于此,因此也被称之为“秦地”。单纯从地图上来看,同属于渭河流域的秦地与关中地区(渭河平原),似乎地缘关系紧密。或者说两地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很方便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秦地(也就是“陇右”地区),与关中地区中间间隔了一条南北向的山脉,我们称之为“六盘山”。这条山脉与渭河平原南部的秦岭整体呈丁字形相交。而渭河就是这两条山脉的分割线。
由于六盘山的分割,关中地区与陇右地区足以形成不同的地缘文化了。这在西周时期则表现为,关中地区以农业为主,陇右地区以牧业为主。
无论这两个地区的生产方式有何不同,他们肯定是存在沟通的渠道的,秦非子也没有机会为周王效命了。按照一般的情况,渭河两侧应当会存在天然的沟通路径。也就是说从陇右地区到关中地区,可以延着渭河东行,很方便的进行往来。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次渭河本身并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今天就到这了,祝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