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节
日期:2009-11-0622:34:32
将中国部分从上古时期开始是很不讨巧的,直接从春秋战国时起会更好。一是有信史支持;二是经典故事多,写起来会很好看。不过总觉得如果不对上古的“历史”做一个交待,会留遗憾。
事实上在新石器时期,东亚地区决不仅仅在黄土高原、东部沿海,亦或华北平原上有文明的曙光。考古发现证明在很多地区都有生产力水平类似的文明出现,但最终取得东亚主导权的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族群。既然他们事实上已经确立了主导地位,而我们又大多以是他们的子孙为荣,那么选择以西部族群为主导是很自然的。
其实历史就是一部罗生门,不同的角度和利益诉求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尽管本贴力求从相对客观的地缘角度来解读历史,但仍然必须选择一个角度做为主线。换句话说就是从华夏族的扩张史来解读中国的地缘。而其他的文明或族群只能做为配角,即只有当他们与华夏族的主流接触时才能进入我们的视线。在此之前即使他们取得再多的成就也只能被无视了。
今后我会抓住这条主线而解读中国地缘。这样做并不代表其他的族群不重要,也不是说华夏族在此之前就没有进入过某一地区。就像有朋友认为所谓“炎帝”早在上古时期就开发了长江流域一样。也许历史上真的有炎帝这个人,亦或他真的已经早在4000多年前就从黄土高坡上下来,去开发长江中游地区。这些都不是重点,问题在于他并没有使得这一地区在那一时期成为历史的舞台(华夏族的历史)。这就好比就算有人真的考证出徐福当时的确进入了日本,也并不代表什么。日本仍然是在唐朝时全面开始接受华夏文化的。
在这个帖子里我并不想去创新什么历史观,只是借一条相对清晰的历史主线,去解读当前中国的地缘,因此希望大家重点关注其中的地缘因素。当然,这里所说的历史一定要符合“地缘”逻辑的。
日期:2009-11-0900:24:08
最近因为小朋友的起居规律还没找到,因此更新不正常,主要是无法静下心做图。不过小朋友还是很乖的,会很快磨合好的。在此特代表全家向表示关心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这个帖子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我一定也会象对待儿子那样来关注它。如果其中有内容能侥幸出书,那么就是送给小宝宝最好的礼物。即使不能,也没有关系。有这么多叔叔阿姨的关心,小宝宝长大知晓后也会很开心的。
日期:2009-11-0917:04:29
上古部分争议太多,我会用一两次更新一笔略过。也就是所夏商周这三代会放在一起说。相信进入信史部分争议会少很多。
之所以一定要写上古部分,是因为就上古文明来说,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丘陵并不是唯一的起源地,甚至不能说是最高的。如果不从这一时期开始,春秋时期的一些东西就很难解释了。当然汉以后华夏已成,地缘冲突进入我们熟悉的轮回阶段,会比较顺利。
如果今天小宝宝乖,晚上会抽时间开始。谢谢大家关注!
日期:2009-11-0921:18:07
之前已经分析到了东西两大族群之间的那些火并了。抛开司马迁所记录的那些“历史”来看,我认为东西两大族群之间先经历一场大规模冲突,然后进行融合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历史无数次上演这类悲喜剧)。毕竟人类原始的本能还是更相信武力的。
当然这些冲突的规模和涉及范围可能并不如后世所想的那么广。最主要的冲突地区应该是在洛河下游地区与泰山之间的那一区域,这一区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原”。尽管后来来自黄土高原的“周”人最终确立了华夏族的正统地位,并随之将同样来自黄土高原的“炎”、“黄”二族奉为正朔,并描写为那场冲突的绝对胜利者。但事实上西部族群并没有就此取得从渭河平原到山东丘陵的统治地位。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一方要想快速取得压倒性优势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我们会看到上古的一些记忆中,出现了一个和平时期(史称五帝时期)。在这一时期东西两大部族共同推选部落联盟的盟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尧、舜”。关于这些盟主的族属向来都有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东西两大族群都有。
无论这段所谓“历史”有多少可信度,在这一时期东西两大文明出现大规模交融却是有考古方面的证据的。大致的时间段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年(也就是所谓黄帝取得“胜利”之后)。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东西两大部族在此期间在华北平原上开始了初步融合。
日期:2009-11-0922:01:25
然而正象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整个人类史就是一步战争史。即使我们只相信公元前841年以后的信史部分,也不难发现冲突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相信太史公对于断代方面的研究成果,那么我们不妨以此为基础,从地缘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它的真实性。
如果我们认定“夏”为中华正史的开始,那么“大禹治水”也就是事实存在的了。关于4100多年的那场大洪水规模究竟有多大,禹又是在哪里开始治理洪水的,一直是众说纷纭。我们依地缘结构所推算出的结果,这场大水所覆盖的主要范围都应该是在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直至江淮流域的范围(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而其中主要的水患来源就是那条在下游不断变道的母亲河——黄河。
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条河流象黄河那样多变。也不会象黄河一样对一个民族的发展造成那么大的影响。造成黄河下游如此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黄河下流处在华北平原之上,这一地区不象黄河中上游地区有高山做为屏障,限制了黄河的走向。一旦水量骤增,是很容易出现漫流的。
如果光是这种情况,人类并非没有办法寻找到规律加以控制,甚至利用的(比如古埃及人之于尼罗河)。但黄河下游的悲剧在于他的中游经过的是黄土高原。那些厚达上百米的,疏松的黄土层,虽然让仅有石制工具的原始先民们也能大规模的开垦,却也极易被黄河带走泥沙。这些泥沙在华北平原上垫高了河床,造成黄河所经之处,河床往往都要高出地面。当然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也和后世的治理分不开的。如果不是人为的加高堤坝,以期减少黄河泛滥所造成的灾害的话,黄河的泥沙将会通过一次次的漫流,均匀的铺在华北平原之上,正如它以前所做的那样。
在4000多年前,黄土高原的植被要比现在丰富的多,所带下的泥沙并不如后世那么多,因此下游的稳定性要比后世好很多。但这并不代表河水就不会泛滥。关于那场大洪水生成的原因,可能要复杂的多,包括所引发洪水的范围也许并不仅仅限于华北平原。但就禹所处的位置来说,黄河下游地区才会是他治理的重点。
日期:2009-11-0922: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