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遗忘的人
城市的底蕴决定城市的性格,与牛津相比,曼切斯特这座工业城市彪悍而粗鲁。
因为是工业城市,所以早年来英国打拼的华人以及一战时期的华工,大都聚集在这里。福克纳大街,是早年华人来英国的主要聚集地,慢慢的形成现在颇有规模的唐人街。这里的建筑物,还保留着浓郁的清末和敏国风格。
切尼三人忙着工厂唱片的筹备事宜,李辰无所事事,也不愿意打扰他们工作,便带着香凝来到福克纳大街,寻找那种熟悉的感觉。听着熟悉的乡音乡韵,香凝不知疲倦的拉着李辰,在唐人街一家家店铺转悠,每每见到一个华人面孔,都会笑脸盈盈。李辰也怜惜她,随她心意,来英国半年多,香凝虽然不说,但肯定非常想家。
逛了七八家店铺,李辰发现,从口音判定,这里的华人,基本来自山东、闽南和广东这三个地方。
这是一家不大的古董店,门楹上牌匾上刻着《知恩堂》,门楹的两边挂着一幅桃木红漆写的门联“知恩当报一声谢念旧收藏两盏愁”。
香凝知道少爷喜欢古董,便拉着李辰进去转转。柜台边有张茶案,旁边的木懒人椅上倚着一位白发的老者。见李辰二人进来,点点头便继续眯着。李辰也笑了笑,点头示意,没有打搅老者的假寐。
店内不大,也就三十平左右,柜台后是照壁,估计是玄关,到楼上的。店两侧摆着四个多宝阁,上面的物品不值什么钱,基本是道光到敏国期间的一些家用品,老铜瓶、老装饰摆件、民窑瓷器有几件,有一件乾隆粉彩,也是民窑生产的外销瓷,稍微有点价值。
李辰在多宝阁的一个架子上,挑了一套三本的敏国初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孽海花》,算是不错的收获。
柜台后面立着一个佛龛,供奉的却是文圣人的画像,祭品不是香烛,盘里衬着一块黄色丝绸,丝绸上放着一块白玉。
以玉为礼祭,这个店主人,品味不凡。再看那位老者,目光有些不同了。
“少爷,你快来看,这些铜手镯真奇怪,还有数字呢。这是怎么回事?”一旁的香凝手中拿着两个铜手镯,举给李辰看。
接过铜手镯,入手沉甸甸,微凉。蛤蜊光闪烁,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且有人时时擦拭。一只上面刻着“叁仟玖佰柒拾陆号,”一只刻着“贰万肆仟伍佰陆拾捌号”。
“香凝,这不是普通的手镯,对它们要尊重些。”李辰仔细看完,心中幽幽叹了一口气。
“哦,这手镯难道有什么故事么?”香凝听李辰这么说,
“是啊,你说说看,这手镯有什么故事?”那白发老者悄无声息,来到两人身边。李辰也不意外,看到手镯,再看看老者的年纪,心中也有些轮廓。
“手镯的原主人们,是一群被世人遗忘的人,也是一群可敬的人。”
“好,好,说得好,是啊,就是一群被遗忘的人,被遗忘的人。”老者忽然情绪有些激动,眼神中有些迷离,似乎在回忆,也在缅怀,良久才平息下来,“不好意思,老头让小少爷见笑了。过来过来,喝茶喝茶。”
“不敢有劳老丈,还是小子自己来。”坐在茶案旁边,李辰抢过茶壶,一套茶艺,行云流水般展现出来,香凝依偎在旁边,满脸骄傲。
“还未请教,小少爷是哪门世家之后?大陆的还是台湾的?“老者眼中神彩涟涟。
李辰站了起来,“禀老丈,寒门是广东顺德李氏。敏国四十四年迁居香港。”
“哦?太平行之后,哈哈,真没想到,老朽竟然还能见到太平行的后人?”
“请问老丈与祖上什么关系?”太平行结业六十多年,知道李家祖上是太平行的老板,在香江也不会有多少,没想到在异国他乡,一提顺德李氏,老者竟然知道太平行?
老者姓伍,伍长寿。伍秉鉴一脉的后人,直系重孙。鸦片战争后,朝廷勒索,伍家没落,伍秉鉴病逝广州,伍家家主断臂求生,将非家主一脉留在广州,举家搬迁美国,意图香火不灭,伺机东山再起。被留在广州荔枝湾的伍长寿,因生计所迫,1915年,报名参加了第一批一战援欧的华工,来到英国。这些黄铜手镯,是当时他们这些华工的工号,他们没有名字,这些工号也是他们在英国的身份证。
伍长寿的回忆是悲戕的,是无奈的。“那时生活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在战事吃紧和阴雨连绵时,连烂的霉面也吃不饱。有一个阶段,我们竟7天7夜粒米未进,全靠挖野菜、吃萝卜度日……”
香凝紧紧握着李辰的手,老人悲壮的讲述让她双眼盈泪,她真不知道,发生在欧洲的一战,竟然能和万里之外的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些援欧华工的事迹,从没有人提起过。是的,如同少爷说的,他们被遗忘了,被派遣人遗忘了,被受益人遗忘了,被世界遗忘了。
一战战后,这些受益国,并没有正视华工的地位,在英国、法国,比利时,许多当地人将华工视为情敌、饭碗竞争者,受到莫名的歧视和遭遇。在英国,他们干着最苦最累的工作,但工资不到英国本地人的三分之一,存留在英国找不到工作的华工,便开始典当他们的随身物品,这两支铜手镯便是当时的同乡押给他,只是之后再也没有取回去了。他这古董店的物品,大多数都是这些华工的后人,拿来典卖的。
李辰有些歉意,也许不应该打搅这位老人尘封60年的记忆,自己或许应该做点什么,建一个一战华工纪念馆,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似乎很久没有人听老者的倾诉,又或者李辰非常对老者的眼缘,伍长寿聊了很长时间,直到一位叫张婶的中年妇女,才知道午餐的时间到了。
老者死活拉着李辰二人留下来午餐。
午餐很素,吃的是个心意。
“少爷,我觉得你这次做的非常好!”回到曼切斯特的宾馆,香凝腻歪在李辰的身边,一脸崇拜的看着少爷。
“是么?那以前做的不好罗?”捏捏俏丫鬟的脸蛋。
“不是啦,少爷一直都很好。”眼中柔的能出水。
“是么?那你还不准备帮我生七儿八女,娶十个八个老婆?”
“少爷,你又来了。”又是掐,能不能换个地方啊。
嘻嘻哈哈的香凝,跑回自己的房间。
中午在餐桌上,李辰向伍长寿询问,建立“一战华工纪念馆”的可能性。老者高兴坏了,急忙打电话让儿子过来。李辰理解老人的心情,15万华人,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在炮弹和饥饿中为别国战斗,死伤无数,有些人死去,坟茔上连名字都没有;战争胜利后享受的不是鲜花,而是歧视;最为关键的是那些留在英国的华工,整体的被人遗忘了,成了一群无根的飘萍。这个纪念馆,会是他们唯一的根,记录他们为这片土地的奉献。
伍岭礼是老者唯一的儿子,黑黑瘦瘦,在曼切斯特的北角,开了一家五金建材的小商铺,答应找周边的老华工,收集资料。单靠他的力量肯定不够,李辰准备找一家新闻机构,出面收集整理这些多年前的资料。
李辰离开前,想买那套《孽海花》,伍长寿怎么也不愿意收钱。
无奈之下,李辰另想办法,正式聘请伍岭礼为英国一战华工纪念馆的员工,开了张伍仟英镑的支票,算是他第一笔年薪。
伍长寿只得接受,听闻香凝说少爷喜欢收集中国古籍,便匆匆上楼,抱下一摞他当年带到英国的书籍,算是回赠的心意。
……
“切尼,还有件事情需要你帮忙。”在Pip酒吧的厂区小楼上,李辰找到切尼。没办法,自己对英国不熟悉,只能找到他。
“乐意为你效劳!”切尼虽然很忙碌,但经过合作办唱片公司,再加上昨夜李辰的表现,现在他心目中的李辰,要地位很是重要。
李辰将上午遇到伍长寿的情况以及华工一战纪念馆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切尼。
“这件事情啊。”切尼也挠了挠头,毕竟是60年前的事,想要做周全,很麻烦。“我认识《曼切斯特卫报》的一个记者,也许他会能帮到你。”
切尼去打电话了。旁边的艾伦对着李辰竖起了大拇指“辰,你是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
“他一直都是。前一段时间,他还一人勇斗三名劫匪,抢回了被盗的财物呢。”帕丁在一旁添了一句。
“真的?辰?”
“别听他胡扯。”
三人在瞎叨叨,切尼回来了。“嗨,辰,你运气真好,我这位朋友正在曼切斯特,他听说你的故事,觉得非常有意思,想做个完整的纪实访谈。如果他感兴趣,配合《卫报》的宣传,你的纪念馆,将非常容易落实。你知道的,媒体督促的那些事情,政府办起来才会有效率。”
真是好消息,希望世人能多了解这一群曾经为欧洲奋斗过的华工,别遗忘他们!
往事如烟,不能让它随风消散。